地名:白石村 | 隶属:张溪镇 |
行政代码:341721104 | 代码前6位:341721 |
长途区号:0566 | 邮政编码:247100 |
车牌号码:皖R | 行政级别:村 |
白石村系张溪镇的一个行政村。因座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头山下,又因村人几乎全为张姓而习惯称其为“白石张”。是池州境内仅有的一处张 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据《东至县志》姓氏一章记载:“白石、井盆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51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20余代。”2008年清明,村人按族谱图索骥,在村头枫树垅倒地木形发现了一世祖张贵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证实了史志记载的翔实。白石张的老人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说:“天上张玉皇,地上张天师;文张良,武张飞;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他们引以为荣地把这些传说和人文与自己村联系起来。 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山区,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古村落,有的依山而居,有的临水建邑。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这个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600年前选址时,就以“喝形”为依据,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龙山右虎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因这里属卡斯特地貌,山上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庄取名“白石村”。据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清末民初,白石张就有三百余户,千余人丁。全村分为上、中、下村,共有9弄13巷,以老祠堂弄为中轴均匀分为东西各4条弄堂。横向13巷也基本对称,但前低后高,层层叠叠如同阶梯。中弄门(又称首门)前为八字朝门,门楼上悬有横匾“御选文魁”和竖匾“宗宪第”各一块。(惜哉,两匾及门楼在“文革”中被毁)。门楼下有城门,里外设置石凳数块。门前为半月形七井塘(因塘内有七口深井得名)。塘四周有保存完好的旗鼓十六个(原有旗夹已失)。七井塘南原有古牌坊两座及上下村头各有砖石雕堡一座(均已毁)。令后人惊叹不已的,不仅有这9弄13巷的整体格局,而这些弄巷地下还有密如蜘蛛网式的下水道(又称阴沟),相互贯通。砖砌石嵌,宽2尺许,深4—5尺,宛如地道,不管下多大的雨,村子里都不会有积水。这下水道设有多处进出口机关,如遇兵匪偷袭,村人可进入下水道躲避,也可由下水道出口向后山逃脱。这些精巧的布局和设防,与先祖当年为避战乱来此建邑有关。 现在的白石村,已有509户2200人口,17个村民组。分布在新建的4个新村和老村里。茅冈咀,是白石村东面延伸到升金湖中央,恰似船形的一个半岛。是升金湖南岸的一道天然港湾,一片开阔滩头和一处静谧渔村。茅冈咀的湖边,有几幢老屋。老屋仍有炊烟升起,一些老者仍守望在这里,看护着他们的老房子、旧渔船和老渔具。走进渔家,只见梁上挂的、壁上靠的、屋檐下吊的尽是捕鱼的家什。有麻网、丝网、卡子网和钓网,还有虾扒子、渔抓子、渔钗、渔罩和渔笼子,简直就是渔具展览馆。门前有几株柳树,树根下面系着小船,上面拴着老牛。一位老妇正在河边洗衣服,好一幅“古船、女人、网”的田园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