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拜经台
庵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住持僧福缘重修,光绪年间住持僧昌光再建。1923年住持僧龙华重修。1928~1935年住持僧隆明。1943~1953年住持僧仁德。20世纪60~70年代先后住持僧为紫峰、宽德。自建寺以来,道风纯正,僧俗-。一般来九华山的香客都要到该寺来朝拜金地藏拜经留下的遗迹,香火一直旺盛,但在“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僧人-离寺。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辟为九华山佛教协会接待站,但该寺因年久梁柱多有朽毁。
“改革开放”以後,僧人重归寺院,各项建设得以发展,寺内法务恢复正常,寺院面貌焕然一新。近十几来总共募化资金近千万元,重新兴建了大雄宝殿、僧寮、藏经楼、地藏殿、山门楼、大型素餐厅及香客接待用房,总建筑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使寺院规模逐步扩大,为海内外善男信女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佛教活动场所。同时也为弘扬佛法,传播地藏精神。1993年起,住持僧圣明率众僧发心重新规划建设。殿宇雄伟壮丽,型制依旧,佛像庄严,古刹重光。
大雄宝殿于1994年住持僧圣明法师发心重建,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大雄宝殿坐北朝西南,宫殿式,双重檐翘角,框架结构,造型庄重、浑厚。砖木结构。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贤,后面海岛观音,两旁十八罗汉。大殿西侧为新建的灵官殿,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从西边古石板上山由此殿进庙。大殿后北侧为重建的地藏殿,宫殿式,2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一楼内供汉白玉地藏及闵公、道明像,两边是“十王朝地藏”塑像。楼上为祖师殿和藏经楼。
从地藏殿下来左手边为一幢两进的白色徽式建筑,3蹭,4开间,脊高13米、长13米、宽8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一楼为弥勒殿,中间为弥勒楼,西为客堂,东为斋堂、厨房,牌匾为已故的仁德大和尚手书,穿过弥勒殿,门楣上是圣明法师手书的“阿弥陀佛”。二楼是玉佛殿,西为禅堂,东为药师殿。三楼是万佛楼。万佛殿东南坡下建有客堂和餐厅,民居式,2层和3层楼宇,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此外还有“祖师殿”,斋堂,素餐厅,招待所等等建筑。
从大雄宝殿旁上石阶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经遗址。上筑敞厅式瓦屋一间,高约二丈,宽丈许,供有金地藏坐像。右边墙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一方。台后有峭石20米高,造型酷似“老鹰扒壁”,僧人称“大鹏听经石”,相传是金地藏拜经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拜经台雄踞天台峰谷峭崖之间,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殿南峡谷缆车飞驾,拜经台为闵园至天台的索道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