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敬山
于敬山于民国15 年读私塾,民国21 年转入乡办小学,高小毕业后在家务农。民国25 年考入宿县县立中学,在校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和同学谈论国事,在先进思想熏陶下,逐步确立了革命人生观。民国26 年芦沟桥事变后,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募捐支前。同年10 月参加了宿县教育界战时后方服务团,并由副团长赵汇川(中共地下党员)介绍秘密加入中共外围组织抗敌救亡社。民国27 年5 月宿城沦陷前夕,服务团30多人随县人民自卫-移到宿东,于敬山和同学于敬宗等投奔赵汇川部。10 月,该部整编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所属的第二十一、二十二大队。同年底,于敬山被派二十二大队二营任青年干事。次年7 月调任大队政治处青年干事。民国29 年3 月,该大队扩编为东进支队(旅)。5 月,时任一营组织干事的于敬山奉命率二、三连在沂河西岸阻击敌人,掩护支队机关转移。他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支队司令员梁兴初的高度赞扬。10 月,东进支队改编为教导五旅,于敬山任十四团一营(主力营)教导员。12月教导五旅改为新四军独立旅,奉命南下苏北,在7 月反“扫荡”及以后拔除顽伪据点的战斗中,又立战功,被旅政治部评为优秀党员,荣获“党军骨干”胸章一枚。民国31年11 月独立旅奉命入鲁归还原建制,恢复教导一旅番号。于敬山编入四团,任三营副教导员、教导员,会同兄弟部队在沐河两岸与日伪军展开了夺粮斗争,保夏收,护秋收,坚壁清野,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基层政权。
民国34 年8 月任四团政治处主任。同年11 月部队挺进东北。民国35 年4 月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他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在二师召开的群英大会上被授予甲等工作模范的光荣称号。民国36 年5 月,于敬山任四团政委。在四战四平的攻坚战中,四团奉命担任城北西侧主攻,激战一昼夜,全歼守敌1.9 万余人。四平解放后,他调任二师政治部副主任。锦州解放后,长春守敌起义,于敬山随师参加了辽西会战和解放沈阳的战斗,配合兄弟部队全歼廖耀湘兵团和沈阳守敌,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胜利后,一纵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于敬山的二师改称一一三师。民国37 年12 月入关,第一仗是天津战役。这次战役中,一一三师涌现出8 个“三好连队”,同时收编了国民党军第五师。民国38 年4 月,于敬山任师政治部主任,7 月从白洋渡口过长江,参加宜沙战役,转战湘西参加衡宝战役。11 月,一一三师经黔南苗岭山区进入广西,配合兄弟部队横扫残敌,抢战钦州,攻占都安,解放了雷州半岛,1950 年1 月于敬山被任命为师政治委员。
1950 年朝鲜战爆发,于敬山所在的一一三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10 月22 日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第一次战役的德川之战,一一三师迁回德川以南,阻敌南逃。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经过激战,全歼德川之敌伪七师,美军顾问团人员全部生俘,首战告捷。第二次战役的抢占三里所之战,于敬山的一一三师仍担任阻击任务。12 月1 日,美军从北纬四十度线被赶到三十八度线以南,扭转了朝鲜战局。彭德怀司令员通电嘉奖了第三十八军和一一三师。1950 年除夕,于敬山率部参加了第三战役,突破了“三八”线,把美伪军赶过了汉江,随后又和兄弟部队一起在汉江两岸顽强守备五十昼夜,有力地配合兄弟部队围歼横城之敌,受到志愿军总报的通报表扬。于敬山也荣立了三等功。
1952 年4 月,于敬山奉命回京参加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在起草《条例》过程中,他始终遵循毛泽东早在古田会议确定的建军思想和建军原则,把兄弟部队的经验和自己的工作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升华整理成规范条目,和十多位同志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于1954 年4 月经毛泽东主席审阅批准颁发全军试行,对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54 年5 月,于敬山回三十八军工作,先后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和政委。1955 年以后,部队开展全面的战备训练,为加强部队建设,他以身作则,带头下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点带面,推动工作。1964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 年9 月,于敬山调任军委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两年后又随同炮兵组建的三个基地和机关人员调到二炮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0 年免兼)。
于敬山在50 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出生入死,四次负伤,是三等乙极伤残军人,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于敬山同志思想作风正派,虚心好学,胸怀坦荡,谦虚谨慎,处事公道。他生活俭朴,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始终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于敬山同志,因病于1996年10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下一名人:陈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