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澜桥
在皇权-的宗法社会里,乡贤自治使大地生机一派蔚然,各姓族建祠宇、设学馆、置学田,教化子孙,使族人商孙崇向道德礼仪。郭氏族人不仅素来尊宗教祖,还颇好施恩于乡民。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每当春涨,人皆望洋惊返。”是时,有人顿生修葺之愿,但又因修理“怵于艰骓”,且“糜费不资”, 所以“卒无一慨然而前者”, 无人敢修葺此桥,“独郭氏诸贤慨然”, 以修桥为己任,“遂合一族共承子肩焉”,共收到捐银653千文,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八月开始修葺,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 郭安澜为此撰写了《续修洄澜桥记》,文曰:“桥以洄澜名,纪笔架也。位于城之中洲,万象环绕焉。往来行人宛似过江之鲫,上下游艇何殊投机之梭……我祖钟桢创造于康熙之初(公元1665年左右),合族诸贤迭修于嘉庆……惟是累月经年剥蚀残缺,车辙马迹凹凸崎岖。春洪增加,常摇头而裹足,夜半深,人多胆以惊心。民十三,大众发起,全族赞成,捐千串之钱;济万人之宝筏,添一梁之桥石,升三尺之管墩,四月告竣,合邑腾欢。诸君让后,推我当先,熙熙乎如登春台之上,驾凌云汉之中,虽属一时之盛,诚为万象之基也……”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桥,在空间建筑中具有观赏、游览,以及分割景点空间的作用。在各个景点中,那一座座式样美观、幽雅别致的石板桥、木桥、石拱桥、孔桥、廊桥或矫健秀巧,或势若长虹,或小巧多变,或精巧细致。那石桥之凝重、木桥之轻盈、索桥之惊险、卵石桥之危立,无一不波摇月影,与湖光山色配成一幅绝妙图画。
邑人郭定祁触景生情,吟《笔架洄澜》之诗:“浦水潆洄漾绿波,波心涌出笔嵯峨,巨鳌层叠思奇语,摅管淋漓兴会多。”诗中描绘了笔架洲与洄澜桥的美丽景色,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景区:谢灵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