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京
苏京,字殿卿,号临皋,又名之亨,日照县安东卫人。生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年),卒于清顺治癸巳年(1653年),享年62岁。
苏京,自幼聪颖,“才猷敏练”,素以知书达礼闻名乡里,但从不自负。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终于淹贯群书。天启壬戌年(1622年),拔贡生,崇祯癸酉年(1633年)中举人,丁丑年(1637年)中进士。
他初授任河南开封府杞县知县,因政绩卓异,升迁兵部车驾司主事。庚辰年(1640年),任武选司员外郎,钦命监督京营军务.辛巳年(1641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后来,奉诏入京研讨治国之策。崇祯年间,受皇上信宠,被赐给尚方宝剑监督陕西、总制军务,镇压李自成起义军。后因师溃无军可监,奏交剑绶。壬午年(1642年),他被改任河南巡按.癸未年(1643年),他奉命补因故而未举行的壬午年(1642年)河南乡试,任监临官;是年底,被叛将绑架献于闯王李自成,至甲申年(1644年)二月越逃。三月,李自成部攻占北京,崇祯自缢;他便奔走南京参与筹划立君复明事宜。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立,他奉命驻庙湾以御江北,又改督师扬州,不久则辞职归隐。
清顺治乙酉年(1645年),他隐居江苏西南岛北崮山;丙戌年(1646年)隐居日照岚山,丁亥年(1647年)出而仕清,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兼茶马事务;庚寅年(1650年)改任真定巡按;辛卯年(1651年)又改授建宁兵备道福建按察司佥事;癸巳年(1653年)故于任上,后敕授文林郎,晋授奉政大夫。
苏京出身科甲,虽戎马倥偬,仕途奔波,但也未辍翰墨,有《小学注解》、《笔山居艺》、《畿南纪兴诗》,《文稿》等著作传世。
二、苏氏家世
苏京之先世为潍扬泰州人.明朝开国,其始祖因跟从明太祖征讨有功,封昭信校尉,世袭“百户侯”。明信国公汤和设卫防海时,被派来日照安东卫驻守,仍袭“百户侯”。曾祖苏恒(已无从考)。祖父苏田,同胞5人。嘉靖年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苏田兄弟二人随戚继光赴闽讨倭,战死疆场。时京之祖母赵氏年方24岁,矢志抚孤。享年70余岁病终。
其父苏雨望,号润吾,祖父苏田援闽讨倭走后3个月出生。雨望少时就有文人风度,颇识几字,射术精工。他常因父兄死于倭寇而悲痛,立志0。成年时,他为寻找父辈殉难的处所而贸易于浙闽间。后来,他将贸易之盈利全部用来购置书墨教子读书,誓变行武之家为书香门第。苏雨望仗义疏财慷慨直爽,常解囊倾橐求人于危难,这种好义乐施的性格,对其后代有较大影响。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苏京政绩考核卓异,朝廷敕赠京之父苏雨望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杞县知县,京母李氏、京妻范氏及继室陈氏皆敕赠为孺人。
苏京同胞五人,他排行第三。长兄苏文,字具瞻,廪生,是苏氏弃武习文的第一人,素以孝友节廉蜚声痒序,树型闾里。二哥苏彦,字企由,号琪园,痒生,为人正直,重义疏财。《沂州府志•义士传》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岁大饥,彦尽捐家财煮粥食乡里,全活甚众”。
四弟苏襄,少时智力超群,才华横溢,与苏京同中崇祯癸酉科举人,时人谓之“双凤”。五弟苏衮,轻财帛,好施舍,有侠士风度。当时有人赞扬他“持己秉三代直道,待人凭一丸丹心”。
苏京三子三女。其长子敦生,字子厚,廪生,中崇祯癸酉科副榜;次子敷生,贡生,《卫志•义士传》载其“为人重义气,乐施予,方正、自持,不为诡随……顺治辛丑(1661年)念学馆颓废,典衣易产,拮据捐修费八百金……”。三子敬生,号渔城,康熙丙寅(1686年)科被拔为贡生,庚午(1690年)科以解元候选知县,有《周易启蒙》、《渔城诗文稿》等著作传世。苏京三个女儿皆嫁于当时大家。
三、仕途纪略
(一)奉旨策对仗剑督军
苏京出仕的年代,正是明王朝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危机四伏的时期。苛政-,天灾-使得民不聊生。李自成燃起的农民起义烽火已成燎原之势,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朱氏王朝已风雨飘摇,行将崩溃。末代皇帝崇祯为了苟延摇摇欲坠的帝位,千方百计地搜罗治国之才。苏京因任杞县县令时政绩卓异,蜚声朝野,辛巳年(1641年)崇祯在危验之际下诏召苏京入朝研讨治国之策。
苏京奉旨入京面君,慷慨直言,力抒己见,不随浮议。他明确地指出:“昔之大患在奴虏,今之大患在流寇”;“松、杏为东北之藩篱,松山失则畿辅之藩篱不固,鲁、豫为西南之门户,汴警则畿辅之门户不严”……缕缕万言皆切中时势,大得崇祯的赏识。
壬午(1642年),李自成部围困了开封,京城震慑,崇祯惶惶不可终日,再次召开苏京询问对策。苏京剖析了明军的现状,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刚愎自用的崇祯这时也不得不言听计从,赐予他尚方宝剑监督秦军,救援开封。李自成起义军大得人心,所到之处老百姓影从响应。救援开封的明军将领各怀异心,等待观望,行动迟缓;又加上阴雨连绵逾月不晴,道路泥泞难行,苏京调兵兵不到,催粮粮不至,纵有“雄才奇略”也无力回天。面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军的两万秦军,人心畏惧,斗志涣散,尚方宝剑也未能挽救失败的命运,苏京仗剑督军终因粮匮而师溃。
(二)建立贡院,举贤育才
苏京出身于科甲,虽长期督帅军旅,但始终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以举贤育才为首务。在知杞县时,任己卯(1639年)科河南乡试同考官,处事秉公,曾尽拔一时名士。
崇祯壬午(1642年),苏京兵败师溃无军可监,奉命巡按河南。这年的河南乡试因灾祸战乱而未举行。癸未(1643年),苏京接到旨意:本年的会试改期于八月举行,要河南预先补行壬午乡试;命他为乡试监临官。
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河南一带攻州夺县,战争频繁,考试无法正常进行,苏京便上奏疏,请求在苏门改建贡院。获准后,他亲自筹划安排建院事宜,心血濒于枯竭。直至七月,考生才得入场;月底发榜,新科孝廉按名受发给咨文。为使乡试中举者能够赶上八月的京城会试,考生的考试用具及一切费用全由他捐款备办,并将有关注意事项沿途张贴示谕,使考生按时到京与试。由于他精心选拔安排周密,贤者良才得以应选,壬午乡试中举者有30多人在当年和以后的会试中得中,有的成为朝廷“栋梁”。
明朝末年,京城一带文风不正.苏京巡按畿南时为扫荡当地空浮的文风,使在广平建立了书院,广招学员,并亲自为学员授课和批改诗文。他的学生将他的文章、言论等汇集起来,编纂成一部《笔山居艺》。书刊印后,士子争相效学。苏京以自己的治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使当时京城一带颓废的文风得到改变。
(三)苦心灭闯,绝路逢生
苏京仗剑督军镇压李自成队伍惨遭失败,但从未停止0破坏农民军的活动。
有一次,苏京探知:闯王李自成的骁将李某因与闯王之妾有暧昧关系,惧怕闯王知晓怪罪,存心叛逃。苏京认为有机可乘,便派间谍暗中招降。李某正中下怀,密约伺机盗其得宝,刺杀闯王,投降明军.但李某因行迹败露,被闯王处死。以后又有一个叫袁时中的拉起一支队伍,立起山头,被明将朱大典击溃。袁时中便带领余众栖身闯王。苏京考虑其人可以劝降,便遗敢死之士前去暗做工作。袁时中答应劫杀闯王投降明军。于是,袁时中首先对闯王的一支流动部队发起了攻击,结果被起义军围而歼之。
癸未(1643年)底,在苏京无备的情况下,明叛将陈永福的儿子将苏绑架,献于闯王。至闯王军营,苏京只求速死.但闯王仅将他奚落嘲弄了一番,并未立即处死。起义军攻陷了开封后,挟持苏京继续向北挺进。路经夷齐墓时,苏京乘隙挣脱,头触墓碑,顿时血流满面,并撞折了一颗牙齿。闯王怒不可遏,拔剑欲杀。其部下劝阻说:“此北京人望也,务留之以系人心。”幸存后,苏京被用槛车囚禁,继续向北进发。
抵宁武关,苏京暗中遣心腹送信给明守将周遇吉。信中说:“闯近多疑忌,仇杀其勇将谋士多人;部下咸怀二心,此来利在速战,久持之必内变,勿遽战也。”而周遇吉盲目轻敌,刚愎自用,未采纳苏之建议,结果关破兵溃,自己也惨死在巷战中。
起义军夺取了宁武关,但伤亡较大,决定返陕休整以养精蓄锐。正在这时,明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荫慑于起义军的声势先后向闯王递交降表。闯王接表欣喜若狂,全军上下群情振奋,于是改变既定方案,决定继续北上,一鼓作气攻进北京。闯王由于原在攻关时对苏京的槛戒就日益松懈,这时起程又仓乱,故让苏京乘机逃脱。
苏京打算逃回老家暂避,没行多久,明叛将苏见乐率领兵士十余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苏京守开封时该将曾因犯法而被苏京-等候处理,而后叛逃得脱。苏京暗想:冤家路窄,他必定是前来行报复,眼下只有一死,别无他计。但出人意外,苏见乐竟慌忙下马,匍匐在地,自己承认以前所犯罪过,并护送苏京逃出起义军控制区,苏京几经波折,终于在甲申(1644年)三月回到日照家中。
(四)拥立新主,复明抗清
苏京到家不久,便传来了李自成攻入北京,清兵入关,崇祯吊死景山的消息。苏京十分痛心,便奔往南京,招集-到那里的明朝官员,商讨拥立新主,复明抗清。在立君问题上,奸党马士英为了达到挟君秉政的目的,执意立福王朱由崧。所有-南京的明朝官员没有谁敢与马抗争。
福王在南京践位后,命苏京驻守庙湾以防御江北的清军。以后由于朝中奸党的排挤,他又被调往扬州督师。
苏京看到明朝的遗老遗少,得过且过,只知享乐,并无复国之志,他立君复明的愿望已化为泡影,便愤而辞职归里。
(五)隐居避世,归政仕清
苏京回老家住了一个时期,因害怕清政府追捕,便于第二年(1645年)隐居到江苏西南岛北崮山。在这期间,他又纳妾朱氏,常云游、吟诗作赋,过着逍遥世外、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他在住所处曾亲书“明二苏避难处”于石上,以志此事。丙戌(1646年),他又回到家乡在岚山头村住了下来。岚山头村东龙神庙前海石上有“星河影动,万斛明珠”字样至今依稀可辨,是其手迹。
丁亥(1647年)冬,苏京获悉有人告他曾“受南京伪诏,驻扎庙湾防御江北,并征兵集饷与扬州为声援,抵抗王师”。此案若发,关系重大,有灭族之灾。为保全其家族,苏京便铤而走险,入朝拜见清帝。当时清王朝初定天下,为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竟未追究.世祖顺治安慰他说:“若辈浮言,此前朝事,勿介介也。”一并以原官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兼茶马事务。朝代虽变,但苏京直言敢谏的性格并未改变。在兼管茶马事务期间,他有个满族同事权势显赫,气焰灼人,飞扬跋扈,作威作福,侵虐商民,草菅人命,朝野无不侧目。苏京不畏权贵,上疏弹劾。这个满族官员却倒打一耙,竟使苏京败讼。因苏京向来正直廉洁,朝廷官员多为他求情,才使其冤案得以昭雪。那个满族官员终于被革职。因这一案件,苏京也被改授真定巡按。
四、有关传说
苏京从政及在野的重要事例,《苏氏家乘》、《安东卫志》、《青州府志》等,都有许多雷同的记载。但这些所谓“正史”大都按照封建忠君思想的要求着力把他描绘成“忠臣”形象,而众多的民间传说则给这一形象增添了极不和谐的色彩。
据传说,明朝末年宦官弄权,吏治腐败;阉党魏忠贤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日照县后马庄的李蕃自幼就不守本分,放荡无羁;万历癸丑(1613年)科中进士后,便拜倒在魏忠贤脚下,做了魏的干孙子。这样一来他更是有持无恐,杀夫夺妻,强抢民女,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成为日照的一患.后来,李蕃因霸占其外甥媳妇一事引起公愤,被他的外甥和忍无可忍的百姓用铁耙挠钩等活活打死。魏忠贤得知此事,便奏本皇上,告日照百姓无法无天,打死进士李蕃,属犯上作乱。皇帝即派苏京带兵血洗日照。苏京不忍心残杀故乡的无辜百姓,带兵出了京城就扎下大营,按兵不动.他一方面上疏皇帝说,“血洗日照事小,李自成进兵京都事大;要权衡利弊,顾全大局,放弃血洗日照之举”;另一方面他却暗地里向李自成提供情报,望李自成趁京城空虚,尽快攻占北京,惩治奸党。他并将各地告急、求援文牒全部扣压。李自成得知京城空虚,便火速攻取。当京城将要沦陷时,苏京将各地告急文告一并呈报给崇祯皇帝。崇祯阅后,五脏俱焚,眼冒金花,死时遗书给李自成:“拜上拜下多拜上,拜上自成李皇兄,坐殿不办别的事,先杀相中苏之亨。”还晓谕自成:“莫坏我尸,莫毁我陵,莫容我官,莫害我民。”写完,走投无路的崇祯,便吊死在景山。
李自成本来就十分忌恨苏京。因此,当他进入金殿,得到崇祯的遗书,抓到苏京后,就立即将苏京杀死。杀后他又一转念,想到苏京曾给自己提供情报,是有功之人,因此又有些追悔莫及,于是就给苏铸金头以完其尸,并送回原籍安葬。为了防止窃墓者毁其尸,在沿途真真假假埋了72座坟墓。
苏京之死,在民间广泛流传,但众说纷纭。还有一种传说是:在李自成杀进北京之前,苏京仓惶逃出,避难西南岛庙前湾,以诗文、云游自娱,避却尘埃,不与仕争。清王朝建立后,查访前朝遗老,得知苏京避世在外,便派钦差宣他进京仕清。苏京原系明朝官员,一将不保二主,誓死不与清政府同流合污。皇帝大怒,即下令处死苏京,并叫钦差将苏之头颅带进金殿验证。为完其尸,苏京的妹妹便给他仿铸金头,回乡安葬;为迷惑盗墓者,便在回乡的途中相距不远就埋一座坟。至今人们还将这些坟叫“御史坟”。(据《苏氏家乘》及有关志书和传说整理刘为国)
来源:岚山区人民政府
下一名人:薄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