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西村 | 隶属:龙山街道 |
行政代码:370282005 | 代码前6位:370282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号码:鲁B | 行政级别:村 |
河西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四年(1406),王氏由云南迁居此地立村。又传明正统年间(1436-1450),王骥征麓川、云南后,将一王姓有功将士安置到此地授田。因地处荒野,又漫生一种叫葛藤的植物,故命村名为王家葛村。1962年,王家葛村析分为四个行政村,该村在村中河西岸,故名为河西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 .5公里。东与南葛前街村相毗,北与南葛后街村相邻,西与环秀街道接壤,南与高埠洼村交界。所辖面积120公顷。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98户,305人。主要姓氏为王姓、刘姓、均为汉族。 河西村居民小区 经济发展 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万元,人均收入150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0万元,人均收入4186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 第一产业,1949年,村民主要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粮食亩产在100公斤左右。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注重于修水利,整田地,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粮食产量达300公斤。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修路,建厂房等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青半年劳力也都随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1963年,村建起了第一个集体副业糕点模具加工组,有工人20人,年产值3000元。1970年,成立机械加工厂,工人12人,年产值1万元。1975年,成立铸造厂,工人18人,年产值3万元。2000年至2005年,成立村自来水公司,并引进丰华、三柏家具厂、路克富德制衣厂和盛信机械有限公司等。2007年,全村共有大小企业8家。年上交租金和管理费等15万元。 第三产业,1968年,村集体建起了磨坊,为村民进行粮食和饲料加工。改革开放后,村民陆续搞起了个体加工,做起了了小买卖。从事经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的村民逐年增加。 至2007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120人,占全村劳力的90%,第二、三产业伴随着全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50年,建起了第一所村级小学,共有教室、办公室20间,占地2000平方米。1974年,全村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村投资3万元与邻村一起迁址重建葛村小学新校,教室72间,占地32亩。2006年,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了宽敞舒适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至2007年,全村共有大学生12人,研究生2人。 医疗卫生,1970年,该村成立卫生所,有赤脚医生1人。2006年,村建起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有医务人员1人,为村民的寻医求药和保健提供了方便。 群众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经济收入50元,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50元,村民居住的土坯草房也全部换成了砖混机构,人均住房面积达20余平方米。1974年,全村村民用上了照明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78年,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户均存款5000元。 村庄建设,1974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全村用上了照明电。1998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打大口井、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9年,投资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1999年至2006年,村集体五次投资14万元,修整出村路和主街道,并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2006年,投资6万元,建起了达青岛市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同年,投资3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供39户居民居住宅区的楼房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