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家村社区 | 隶属:惜福镇街道 |
行政代码:370214008 | 代码前6位:370214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号码:鲁B | 行政级别:社区 |
王家村社区居委会 村名由来 据《崂山县地名志》载:该村王氏先人于明末由即墨王家院迁来落户,定名“王家”,清末改称“王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0.5公里,东靠惜福镇村与李辛村,西邻东、西荆村,南邻黄家营村、纸房村,北与李辛村居民楼相连。2004年6月,王家村村委会改为王家村社区居委会,共有土地100亩,居民145户,499人。 经济状况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不再只靠种田吃饭,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工业、商业、手工业各显其能。村民利用地域位置的优势,大力开发第三产业,给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大飞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09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503万元,人均收入5598元。 村居建设 投资300多万元将村各小区路面全部硬化,并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还建起供老年人运动的各种健身器械。目前,旧村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成四个居民小区,居民全部迁入新楼。建起了综合办公楼,内设文化教育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 社会事业 尊师重教已成为传统,逐年加大投入改变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居民自发组织起了秧歌队、健身健美队,每逢重大活动、春节、元宵节都参加区、街道的表演。把“三优一做”活动中的“创优良秩序”、“创优美环境”与社会公德相结合,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又将做文明村民活动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结合,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素质。村民们不断开展评选“文明小区”、“十星级文明标兵户”、“五好家庭”等活动,使全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了“教育阵地规范化、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经常化”。2000年以来被青岛市多次评为“三优一做十佳文明村庄”、“十佳文明街”、“文明小区”等。2003年,根据城阳区政府和惜福镇街道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统筹的文件精神,全村有310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率占87.6%,共投入保险金额639343元。2004年,有283人办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1.6%;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485人,参保率100%。 特色栏目 域内之“窗户棂子桥”,在社区东南0.5公里处,桥面长方石条,为0.5米×0.5米×2.15米,桥面为两节,每节为五方石条并排。中间一条石,凿有0.3×0.3的窗棂形长方孔,有棂三根,因此而得名。桥虽小,但历史悠久。相传元代,即墨城南“淮涉寺”卧石佛于崂山雕成,运往即墨时,特建此桥,由此通过。至于为何凿有窗棂,无据可考。 社区东百米处曾设“香堂”,青砖小瓦房三间,高于一般房屋,一门两窗,全为木制,窗为花格窗。为西荆村杜氏上香祭祖之场所。1956-1957年土地归王家村。因集体建设拆砖瓦用,1958年拆除,旧址处建起惜福镇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现为“银盛泰”租赁开发)。香堂北约20米的低涯上,有一古墓,高约2米,周长约14-15米。西南有石碑、祭石、石香炉。此墓用精磨大青砖建成,双墓石,套棺,石条封口,底层有防潮石灰层。出土物只有一面小铜镜。该墓主人为西荆村杜氏先人杜严之祖父。据《杜氏族谱》载:杜严系清康熙年间武庠生。其臂力过人,力大无穷,善弹射,曾保两广总督郭秀下江南,在即墨地区广为流传。古墓1966年拆除。
联系电话 0086-532-878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