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书院社区 | 隶属:惜福镇街道 |
行政代码:370214008 | 代码前6位:370214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号码:鲁B | 行政级别:社区 |
书院社区居委会 村名由来 书院村民先人迁来定居时,因选择居住点不同,形成河南、镂金石、书院三个自然村。据本村各氏族谱记载邴、于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迁至山东莱阳吵吵村,再迁现书院;贾氏于明代由云南迁至山东莱阳贾家夼村,再行迁居书院;夏氏,由云南先迁山东潍县,由潍县迁来现镂金石;吴氏先人缯王有功,封明威将军,赐居岙山卫,任指挥。一支由云南道海县临安府迁来,后人迁至西葛家夼,再迁该村镂金石。该村在康成书院以北定居,又以“书院”命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偏南之神脚山下,三面环山,北与东葛村相连,正南方跨过山梁便是书院水库。2004年9月,书院村委会改为书院社区居委会,共有土地220亩,居民220户,554人。 经济状况 有矿泉水、塑钢、机械加工、木器加工、橡胶制品、塑胶制品、纸箱加工、健身器材、花卉园艺、养蜂、养鸡等个体私营企业,饮食服务业也是星罗棋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55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28万元,人均收入5336元。 社会事业 投资9万元,同东葛、西葛村同建葛家小学。集体买上中巴客车,接送初中学生上学。2000年投资70余万元,硬化路面1200米;投资40余万元,修建拦河坝700米。2003年新建容量为20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继而投资30万余元完善自来水设施,户户吃上崂山天然甘泉水。现已有90户住进了依山傍水的楼房,有大小汽车十几辆。自1992年开始集体办理养老保险。2003年,根据城阳区政府和惜福镇街道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统筹的文件精神,全村共有390人办理了投保手续,参保率为97.5%,共投入保险金额589282元。2004年,有332人办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5%;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542人,参保率100%。 特色栏目 1972年,崂山县政府决定在该村上方兴建书院水库,于4月份动工,调动了惜福镇、夏庄、城阳三公社劳力,万人大会战,在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下,于1977年春天大坝合拢,1981年底主体工程竣工,1997年5月工程完成善后工作。书院水库总库容1460万平方米,蓄水量1080万立方米,其流域面积达11平方公里。书院水库建成后,既确保了城阳、即墨两市区6个乡镇15万亩土地和18万人口汛期的安全,又保护了胶济铁路、308国道、青烟一级公路、即青公路、王沙公路的安全畅通。同时也成为城阳区城及惜福镇等周边区域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此项工程中,书院村民贡献土地280亩。 康成书院,是现在青岛地区最早的学校,当时的教授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经学家,他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五年(127-200年)。山东曲阜人孔融在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任北海相时,曾聘他为教授,广收弟子,授经讲学。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冬,青州、徐州黄巾起义,攻破北海,郑玄与门人崔琰等避难于不其山(今铁骑山),在书院村南侧筑庐授徒讲学。一年后逢灾粮缺,学子解散,玄去徐州,庐渐荒废。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县令高允中,又在玄原筑庐处重建院宇,聘教授讲学,曾挂匾额,书“康成书院”。至清初,即墨县城设县学,康成书院又遭冷落,无人管理,现倾圮。 书院村后有可乐山,相传当年郑玄多来此处登高远眺,东观东海之日出,北望即墨之全境,不亦乐乎,山为此而命名。 村西南有扎彩山(另名花园),距村一华里,据说是郑玄搞庆祝活动扎彩门的地方。百年前,吴氏由镂金石迁来,辟为花园,种植花卉为业,粗壮、花大而艳,祖辈受益远近闻名。在此处生活的人们代代接受古代文明的熏陶,其民间文化相当丰厚,民乐笙、管、笛长兴不衰,高跷、旱船队后继有人。 此外,书院村后百米的神脚山,传说当年张三丰在邋遢石升天时,曾在此处歇脚。著名奇观镂金石,距书院一华里,突兀一大石崮,上有一天然石洞,当地人又叫石屋、镂金,是刻镂铭心之意。
联系电话 0086-532-8788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