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营子村 | 营子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那6.5公里,栲栳滩南岸。据传,明末,徐姓、韩姓迁来此地立村,以此地有驻扎海防军队的营垒,称营子村。同……[详细] |
泉子头村 | 泉子头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南7公里,东临南滩。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杨氏由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桃花山村来此立村。因村西有……[详细] |
韩家屯村 | 韩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南7公里,东临南滩。据《韩氏族谱》载:明代韩九思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授正五品,千户司,武略将军之职,……[详细] |
前车家夼村 | 前车家夼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南3.3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项、蒋、韩四姓同乘一车,来此立村于山涧旁……[详细] |
东村 | 东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孙姓迁至栲栳疃之南约1公里处立村,称南栲栳疃。清初,因栲栳各疃住处全即墨陆上最东面,……[详细] |
东龙湾头村 | 东龙湾头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南5公里群山中。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王姓来此立村,因地临龙湾河而得村名龙湾头。同……[详细] |
里疃村 | 里疃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时(1628-1644),王姓在栲栳滩以东约1.5公里处立村,因更靠近栲栳头,称里栲栳疃。建国后,简化为里疃……[详细] |
崔家沟村 | 崔家沟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西3.2公里处。明万历时(1573-1619),崔姓来此立村于山沟旁,称崔家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详细] |
崔诏村 | 崔诏村 村名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李、蓝、江、刘四姓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汉初,齐王田横败退海岛,汉高祖刘邦下诏……[详细] |
上夼村 | 上夼村 村名由来 据传:明初,李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定居,因村座落在山间溪谷中,地势较邻村高,命名为上夼。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详细] |
江家屯村 | 江家屯村 村名由来 据同治《即墨县志》载:江家屯系雄崖所领屯之一,是明代屯军垦种,以供海防军需之地。清雍正十二年(1734)卫所裁撤……[详细] |
宅科村 | 宅科村 村名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王姓来此地建村,因地处山间溪谷中,具备山东方言“夼”的地貌,“科”是“夼”的同……[详细] |
英里村 | 英里村 村名由来 据传:清初,仲村李氏一支迁来此地定居。因当年田横曾在这里扎营,故称营里。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均标……[详细] |
洼里村 | 洼里村 村名由来 据《宋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宋氏由云南迁至陆哥庄,至永乐三年(1405),又有一支迁来此地立……[详细] |
潘家村 | 潘家村 村庄由来 据《潘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潘氏迁来此地立村,称潘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孙姓迁……[详细] |
迟家村 | 迟家村 村庄由来 据《迟氏族谱》载:“吾祖于明永乐二年从云南乌沙卫迁居即墨旺疃”,万历九年(1581),一支又迁此地定居,称迟家庄。……[详细] |
仲村 | 仲村 村庄由来 据《李氏族谱》载:“始祖原居云南,自永乐二年征北,迁居山东省即墨县东,距城九十余里,安居仲村疃”,建村者已不可考……[详细] |
绿豆圈村 | 绿豆圈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南7.5公里,东临南滩。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林姓来此立村,因村东有一小山称为绿豆埠……[详细] |
于家丰城村 | 于家丰城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于氏兄弟迁此地定居,以吉祥嘉言取村名为丰城。后加“于家”二字以与任家丰城……[详细] |
七口村 | 七口村 村庄由来 位于时家丰城西北6.3公里,丁字湾南岸。此村《宋氏族谱》载,明末,宋氏居此,全家七口人,故取名为七口村。《山东考古……[详细] |
北颜武村 | 北颜武村 村庄由来 北颜武在时家丰城西北5.8公里,西濒丁字湾。相传,此两村间在明初有雄崖所驻军的演武场。明永乐时(1403-142……[详细] |
南颜武村 | 南颜武村 村庄由来 北颜武在时家丰城西北5.8公里,西濒丁字湾。相传,此两村间在明初有雄崖所驻军的演武场。明永乐时(1403-142……[详细] |
彭家屯村 | 彭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西北5公里处。据《彭氏族谱》载:明初,彭氏之祖先以军功封世袭百户司,柰卫籍,居雄崖所城里。至清初,世职……[详细] |
刁家大丈村 | 刁家大丈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时(1621-1627),姜姓在宫家大丈西北虎头山北麓建村(东南距时家丰城5.2公里)。以后刁姓迁来,人……[详细] |
宫家大丈村 | 宫家大丈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西北4.5公里,虎头山东麓。明洪武时(1368-1398),宫姓、邵姓从云南来此地建村,称大丈村。后……[详细] |
八亩地村 | 八亩地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时(1368-1398),宫姓、邵姓从云南来此地建村,称大丈村。后邵姓聚居的东南部称邵家大丈。邵家大丈村东……[详细] |
圈里村 | 圈里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王姓由云南迁至八亩地村东南立村,树柳枝为藩篱,故名村为柳树圈。后简称圈里。 ……[详细] |
上庄村 | 庄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西北3.5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由客旅店来此地定居,因与大丈等四村同临一条小河而在上……[详细] |
王家屯村 | 王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西1公里处。据传:原是倪姓所建,称倪家屯。明永乐时(1403-1424),王姓从军有功,从雄崖所来此管……[详细] |
后车家夼村 | 后车家夼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南3.3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项、蒋、韩四姓同乘一车,来此立村于山涧旁……[详细] |
时家丰城村 | 时家丰城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时姓在于家丰城和任家丰城之间立村,称时家丰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详细] |
泊子村 | 泊子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两张姓分别自云南和莱阳迁来立村。因三面环山,南临海滩,地势低洼,故取名泊子。阴历四、九逢集。同治《即墨……[详细] |
丰城河南村 | 丰城河南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林姓、邵姓在丰城河南定居,名村为河南。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丰城河南。……[详细] |
芝坊村 | 芝坊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东北1公里,大山南麓,东临芝坊滩。明万历时(1573-1619),时氏从丰城携三子来此立村。据传,时氏在……[详细] |
马坊村 | 马坊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北1.5公里处。清康熙时(1662-1722),陆姓来此地定居。因此地有屯垦军饲养军马的马房数间,遂名村……[详细] |
时家庄子村 | 时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北偏西3公里处。清同治时(1862-1874),时姓由丰城迁此地立村,称时家庄子。《即墨县乡土志》标……[详细] |
河西村 | 河西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刘氏从店集河北迁至南芦村小河西岸建村。明万历时(1573-1619),南芦村小河西……[详细] |
河东村 | 河东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南芦村小河东村称河东村,不再用南芦村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详细] |
南芦村 | 南芦村 村庄由来 明初,于氏在岛里北端小河西岸建立芦村。明永乐时(1403-1424),胡氏从云南迁来在芦村南2公里许小河东岸建立南……[详细] |
北芦村 | 北芦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北5.8公里,东濒丁字湾。明初,于氏在岛里北端小河西岸建立芦村。明永乐时(1403-1424),胡氏从云……[详细] |
南雄崖所村 | 南雄崖所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北4.2公里,丁字湾西岸。明建文四年(1402),明政府在此筑城设所,驻军近千人,以防倭寇入侵。因面……[详细] |
王戈庄村 | 王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北偏东3公里,东临芝坊滩。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王氏兄弟由云南迁居此地,称王戈庄。同治……[详细] |
田庄村 | 田庄村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北偏西2公里,丰城至雄崖所的公路西侧。明初,滕姓来此立村于山沟旁,称滕家沟。后车姓迁来,两姓协商改称田庄……[详细] |
任家丰城村 | 任家丰城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任姓在丰城西(约0.75公里处)立村,称任家丰城。 政区人口 全村……[详细] |
迟家高戈庄村 | 迟家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北5.5公里处。据《迟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迟氏由云南“嘎哥县牛角胡同”迁来立村,称迟……[详细] |
北王村 | 北王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东北37.5公里,王村半岛中心点,是王村镇驻地据吴、姜诸家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吴氏、姜氏自云南迁……[详细] |
中王村 | 中王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东北37.5公里,王村半岛中心点,是王村镇驻地据吴、姜诸家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吴氏、姜氏自云南迁……[详细] |
马山后村 | 马山后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3.5公里促。据《许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许氏从云南迁入此地安居,因村“前有金马山……[详细] |
小桥村 | 小桥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3公里处。据《迟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迟姓由云南乌沙卫“牛角胡同”来此地立村,因村东……[详细] |
邓家埠村 | 邓家埠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偏北408公里,王村至即城的公路在线。据《邓氏族谱》载:明初,邓姓由莱阳胡北阡(今即墨县南阡乡虎埠前)迁……[详细] |
杨戈庄村 | 杨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偏北3.8公里,王村至即城公里的北侧。据《毕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毕姓由云南迁居山……[详细] |
小丈村 | 小丈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北3.5公里处。据《祝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祝氏从云南迁即墨,先后定居于方哥庄、葛家……[详细] |
上古庄屯村 | 上古庄屯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北4.5公里,红花山西麓。据《黄氏族谱》载:明初,黄氏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称上黄屯,后因从地下发现古井……[详细] |
下古庄屯村 | 下古庄屯村 村庄由来 据《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于氏来上黄屯南立村,发现此地原有土地庙和村庄遗址,故称古庄屯,后改称……[详细] |
周家高戈庄村 | 周家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北5公里,丈二山东1公里处。据《周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周南因军功“授鳌山卫世……[详细] |
沟里村 | 沟里村 村庄由来 据《孙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孙氏迁来此地,立村于沟溪之间,称沟里。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详细] |
王家高戈庄村 | 王家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王家高戈庄在明末原称韩家园,系韩家庄园,王姓是其佃户。后韩姓绝,王姓繁衍,称王家庄子,又因建村于朱、迟……[详细] |
东王村 | 东王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东北37.5公里,王村半岛中心点,是王村镇驻地据吴、姜诸家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吴氏、姜氏自云……[详细] |
谢家埠后村 | 谢家埠后村 村庄由来 据《谢氏族谱》载:清初,谢氏由雄崖所迁鲁家埠后村东约0.25公里处建村,称谢家埠后。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详细] |
鲁家埠后村 | 鲁家埠后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北6.5公里处。据《鲁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鲁氏由天津卫迁即墨城,继又迁至此地。……[详细] |
林家埠后村 | 林家埠后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19),林姓由云南迁埠后村西约0.5公里处建村,称林家埠后。同治《即墨县志》标……[详细] |
黄官屯村 | 黄官屯村 村庄由来 该村地处王村西偏北6.8公里,村前有603省道,通往全国各地。村中南北向大街原是一条浅沟(岛里岛外的分界线,历史……[详细] |
蒲湾头村 | 蒲湾头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偏北7.5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徐氏由云南迁来此地,定居菖蒲湾边,名……[详细] |
卧龙村 | 卧龙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8公里处,阴历二、七逢集。据本村居民各家族谱载,明中叶,宋、隋、黄三姓相继迁来卧龙。当时村中住有于、王、钟……[详细] |
大桥村 | 大桥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偏南7公里,大桥滩北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一世祖从云南迁来即墨,“世居大桥”。……[详细] |
抬头村 | 抬头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南4公里,大桥滩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高、蓝、王、傅姓等相继迁来定居。因地处为防倭而……[详细] |
新安村 | 新安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南偏西4公里,大桥滩东岸。据《新安王氏族谱·解序》称:“王氏自明初迁于上夼,后一支由上夼移居新安”。《解序》……[详细] |
沙戈庄村 | 沙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南3公里处。据《修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修氏由今海阳县东疃迁来立村。村东有凤山,山……[详细] |
黑石庄村 | 黑石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西南2公里处。据《陈氏族谱》载:明初,陈氏由云南迁来此地定居。村北有一形状似人的黑色石柱,取名黑石庄。同治……[详细] |
马家高戈庄村 | 马家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家高戈庄移动、朱家高戈庄以南0.25公里处。据《马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马姓迁来,……[详细] |
西孟戈庄村 | 西孟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兄弟由云南迁来孟戈庄。不久孟姓绝,村名仍沿用。后发展为两村,分别以方位称西孟……[详细] |
黄庵村 | 黄庵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南偏西105公里处。据传:清道光时(1821~1850),孙姓迁来,因为此地原有黄姓看守坟茔的庵子,取村名黄……[详细] |
夼子村 | 夼子村 村庄由来 据《孙氏族谱》载:明中叶,孙姓迁来此地,因立村于山间溪谷中,称夼子。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详细] |
宋家村 | 宋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宋姓来此立村,称宋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位于……[详细] |
于家屯村 | 于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于氏族谱》载:明初,于姓由云南迁来此地定居,因系军户,故称于家屯。按:此屯应是附近韩家屯或江家屯的屯垦点,后……[详细] |
郑家村 | 郑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郑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称郑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位于洼里东北4.5公……[详细] |
房家村 | 房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朝中叶,房姓迁来此地立村,称房家。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位于洼里东北5公里处。……[详细] |
周戈庄村 | 周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1638-),周姓迁来立村,称周哥庄。后周姓无,刘姓盛,但村名沿用至今,五十年代改为周戈庄。按:明万……[详细] |
中韩家屯村 | 中韩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韩氏族谱》载:其祖先韩九思“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授为正五品、千户司、武略将军之职,在此安家屯田,守御海……[详细] |
羊山后村 | 羊山后村 村庄由来 明初,徐姓迁来此地,因建村于羊山之后,故名羊山后,后李姓迁来繁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详细] |
南韩家屯村 | 南韩家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洼里东5.5公里,泊子滩东岸,两屯南北相距约1.8公里。 南韩家屯韩姓亦占大多数有2个姓氏,主要有韩姓18……[详细] |
黄龙庄村 | 黄龙庄村 村庄由来 明初,陈姓来此地立村,因羊山的黄龙埠像一条黄龙一样延伸到村北,故称黄龙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村西侧有一隐……[详细] |
南王村 | 南王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东北37.5公里,王村半岛中心点,是王村镇驻地据吴、姜诸家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吴氏、姜氏自云南迁……[详细] |
东孟戈庄村 | 东孟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王氏族谱》载:其祖先于康熙年间,自莱阳现子湾挑筐担篓游历到现村址立村,因西孟戈庄先立村,所以沿用原村名并以……[详细] |
西王村 | 西王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东北37.5公里,王村半岛中心点,是王村镇驻地据吴、姜诸家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吴氏、姜氏自云南迁……[详细] |
埠西村 | 埠西村 村庄由来 据传:先有焦、谢两姓立村,后刘姓、崔姓迁来,现四姓均绝,仅存祖坟。据《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居青洲府寿光县稻田镇稻田村,……[详细] |
黑子村 | 黑子村 村庄由来 据《陈氏族谱》载:“陈氏兄弟自平度古岘迁来即墨”先定居埠西村南,称陈家庄,后迁现村址。其在此村已传二十世,当系于明……[详细] |
大山前村 | 大山前村 村庄由来 据传,最早是姜姓在此立村,后张姓迁来,姜姓绝。因立村于文山南麓,故名为大山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详细] |
西崔戈庄村 | 西崔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崔姓在此地立村,特定村名为崔戈庄,后发展为东崔戈庄、西崔戈庄。在西者称西崔戈庄,王姓最多。同治《即墨县乡……[详细] |
东崔戈庄村 | 东崔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因历史上是崔姓迁来此地立村,故称崔戈庄。崔姓早绝,已无法考证,现只有崔家茔,后发展成为两村,在东者称东崔……[详细] |
农林村 | 农林村 村庄由来 系姜家庵子、大庵子、吴家庵子三村合并而成。姜家庵子在王村东2公里山中。清嘉庆时(1796~1820),姜姓由王村迁……[详细] |
南坦村 | 南坦村 村庄由来 王村北偏西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姓由山西蒲州,车氏由云南迁此地定居。因村西有一较大的祭……[详细] |
北坦村 | 北坦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北偏西2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姓由山西蒲州,车氏由云南迁此地定居。因村西有一较大的……[详细] |
西坦村 | 西坦村 村庄由来 据《王氏族谱》载:明万历五年(1577),王氏由雄崖所来此地定居。因村处坦村之西1公里,称西坦村。《即墨县乡土志》……[详细] |
阎家庄村 | 阎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王村北偏西2.6公里处。据《阎氏族谱》载:明万历九年(1581),阎姓从云南道乡村来此地立村,称阎家庄。同治《……[详细] |
东辛庄村 | 东辛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孙氏一支自夼子迁来此地立村。村系新建,故称新庄。于姓相继迁来,遂演变为辛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辛庄,《即……[详细] |
纪家庄村 | 纪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初纪姓由云南来此地立村,称纪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清宣统二年(1910),修姓自纪家庄迁至村……[详细] |
镇名由来 因域内田横岛而得名,田横岛因秦末汉初的齐王田横而彰名。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6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29559人,其中男14648人、女14911人。总面积5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6公顷。全镇完成生产总值5.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05亿元、1.34亿元和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4%和20.5%。地方财政收入1120.9万元,财政支出1860.77万元。居民储蓄余额88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248元,比上年增加815元。 农业 2006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5.48亿元,其中农业2508万元、林业346万元、牧业8649万元、渔业4.33亿元。粮食总产9067吨,增长3.2%;花生总产2803吨,下降7.2%;蔬菜、瓜类总产4324吨,下降2.8%;水果总产480吨,下降7.7%;茶叶总产5000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660头,猪年末存栏8700头、年内出栏2.18万头,羊年末存栏936只,家禽年末存栏70.8万只、年内出栏202.5万只。水产品总量5.85万吨,下降3.5%,其中海洋捕捞4.66万吨、海水养殖6.14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5吨;海水养殖面积6584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0公顷;机动船1099艘、9601吨、18998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3.2万千瓦,增长1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33公顷。主要土特名产品有田横海参、豆腐、粉条、赤贝、烤虾、干鱼、茶叶。 工业 2006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9065万元,增长15%。限额以下工业企业122家,工业总产值(现价)9065万元,销售收入8859万元,上缴税金495万元,利润总额672万元。 招商引资 2006年,全镇引进外资企业1家,共有外资企业5家,年内商务部统计利用外资126万美元,外管局利用外资11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4家,共有内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内资8000万元。出口创汇185万美元。 各项社会事业 2006年,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9所,共有在校学生2805名;幼儿园8所,入园幼儿693名。有卫生院1所,医疗室(站)29个。人口自然增长率0.43‰,计划生育率100%。百户拥有电话9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8%。 田横祭海节 2006年,田横镇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经济有机融合,进行精心包装推介,将田横祭海节打造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民俗盛会,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特有的旅游文化品牌。祭海节以“人海相谐,兴我家邦”为主题,整个活动分为祭海仪式、开船仪式、民俗节目表演、渔家风情感受、旅游产品展示等多个环节。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创造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推出了30家“喜行渔舍”特色渔家宴、渔家旅馆,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道“金字招牌”,户均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推出了田横馒头、豆腐、海参、粉条、烤虾、咸菜、干鱼等系列农特产品,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注册了“田横”商标,制作了《田横小夜曲》和《田横祭海畅想》CD光盘,编写了《相约田横》《俗话田横》《田横祭海》等书籍和画册,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台对祭海活动进行全程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50余家媒体120余名记者进行了持续关注报道,提升了田横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教育持续发展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5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镇级助学基金会。年底,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10余万元,发放助学金34万余元,救助困难家庭学生503人次。自2005年5月开始,镇党委、政府融资1250万元建设的具有青岛市一流农村办学标准的周戈庄和文山小学,已于2006年9月相继投入使用,优化了全镇小学教育整体布局。自2006年5月开始,投资1200万元开工建设新田横中学,计划于2007年年底投入使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2006年为田横镇分配了20名大学毕业生。抓住市实施支教工程的有利时机,争取12名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到田横支教,进一步壮大了田横教育的师资力量。2006年,田横镇被即墨市委、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森林防火工作 田横镇森林面积1.8万亩,其中山林面积1.5万亩,拥有笔架山、黄山、文山、羊山,森林覆盖率达33%。该镇不断强化措施,防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该镇被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岛市2004~2006年度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健全组织。实行领导包山系、机关干部包山头制度,成立镇长任总指挥,分管副镇长为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护林防火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护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2006年全镇森林防火投资总计96.3万元,其中投资10万元建护林房20处、投资60万元对山林区内坟头实行售并规范化管理、投资6.3万元购置灭火机38台、队伍建设投资18万元、护林防火宣传投资2万元。广泛宣传。一是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设立永久性防火标志牌15个,并出动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确保每个村庄有2~3条永久性宣传标语,群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二是防火重点时期,再进行一次集中宣传教育,对重点人员进家入户、面对面进行宣传教育。三是结合重大案例进行宣传。采取以案说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海产品加工大户—刘宗晓 刘宗晓系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村人。1979年加入中国0,连续多年被评为即墨市优秀0员。他立足当地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于1995年10月注册成立了青岛海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以加工魁蚶等海产品为主,注册资金为25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为不断创新产品,刘宗晓于2000年开始,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当时全镇为数不多的海参养殖池。两年后,100亩养殖池净收入100万元。后来,刘宗晓又建起了水体1800立方米的海参育苗池,不但满足了自己参苗的需求,也为公司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子。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公司的整体效益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逐步步入了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式通过刘宗晓申请的“千里岩”牌商标,成为即墨市众多海产品企业中第一个在国外注册的“洋商标”。年末,公司已拥有50余艘渔船,职工100余人,年加工魁蚶、海参、红虾等海产品300余吨,出口创汇达100余万美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出口创汇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