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马坳村 | 隶属:温泉镇 |
行政代码:421124100 | 代码前6位:421124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车牌号码:鄂J | 行政级别:村 |
英山县温泉镇上马坳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距县城4公里,英蕲公路穿村而过。辖7个村民小组,420户,1498人,版图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亩,茶叶面积750亩,山林面积3400亩,经济林面积1500亩,水库一座,大小水塘12口,主河流一条2.5公里,主干道3条6.5公里。 解放前的体制是以自然垸设联保,共设3个联保,上级政府在队里组建了农协会,指导和支持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土改运动,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土地得到了合理分配,第一次土地改革十分顺利,随后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1975年合并大队,将红升一、红升二和红升三3个大队合并为红升一大队,1982年分队并改为上马坳村,换牌子、换章子,撤“三员”减干部,保留小队长后改小组长,时任村干部6人,从2015年起,村“两委”成员减至4人,实行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 六、七十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村民们勒紧裤腰带,投身开田改地,除搞好本大队兴修水利和道路外,抽调部分男女劳动力参加七里冲、松山铺、占河、张咀、红花水库、孔家坊河堤改造加固和九龙山水库渠道等大型工程建设,生产队里夏作物种植培育由在家的老年人和中年妇女负责种、收管。全区群众来上马坳村修七里冲水库和九龙山水库渠道,村民们热情接待,积极腾出空房让民工们居住食缩。 “大锅饭”时期实行吃跑分粮,从每月人平30斤口粮中提8斤浮动,男劳力日挣工分10分,妇女劳力和未成年人做一天记5分,有一段时间实行包工制,一天可以多得8—12分。少数家长为多得点跑分粮,子女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就不让孩子继续上学升造,留在家里参加小队劳动。那时候,经常闹粮荒,只有到太湖买红薯或红薯干充饥,有时候当地政府批给少数粮食供应。缺口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炒菜很少用油,买猪肉要供应票,一年到头只能吃上3次猪肉,尤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粮食非常紧缺。 1976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上级政府放宽了政策,把粮食统收统购统销改为三七开,超产部分生产大队留七、农民分三,一般的户能够分到500多斤超产粮,除人口多的家庭外,其余的户年终还可获得小额余粮款。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每个小组成立专班,丈量田地,评定等级。山林实行评估面积,适当作点价,耕牛、农机具和保管室财产作价卖给农户,没有现金的上报村主办上农户往来帐,逐渐形成历史债务。 从此,农民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曾出现过“卖粮难”的问题。农民不愁吃不愁穿,多余的粮食用来饲养牲猪和家禽,穿衣赶时髦,紧跟新潮流。运输工具由板车、自行车到摩托车、拖拉机、三码车,2002年家庭有大额存款,购置小汽车,当地能人志士购置挖机、铲车和翻斗车,从事工程建设。主要农用机械有扎米机、榨油机、脱粒机、粉碎机、扎花机、磨粉机、柴油机、电动机、剪茶机,国家出台农机具补贴政策后,部分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具,从事机械耕作,服务三农。家用电器也在逐渐更新,到现在条件比较好的农户用上了冰箱、冰柜、洗衣机、太阳能和空调等高档商品。2007年国家实行电器补贴,购买电器的户越来越多了。 1998年全村安装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九十年代末就有村民购用手机、电脑等。如今除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外,人各有一部手机,有30%的农户用上了电脑宽带,上网搜集市场和科技信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1987年、2001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段农民收入增幅较大,超出全镇平均水平。主要收入来源有农业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到2014年家庭成员年可获得劳动收入3-5万元。农民幸福指数提高了,开始讲究卫生健康,村“两委”顺应民意,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建中国长寿之乡,全县广场舞比赛荣获第二名。 从1985年村民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将土坯房改建为砖木结构房,后又改建砖混结构楼房,再后来改建为全框架全现浇防震房。上马坳村从2009年开始动工兴建居民小康聚区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观造型的建设思路,新建中心街2处,建农家别墅35套,其中易地移民搬迁15户。建设完善小区配套池,街道实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成为英蕲公路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粮食有吃有余后,政府动员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但有部分农民跳不出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只要能够顾个肚儿圆就满足了。政府没有放弃,让一部分户带头发展家庭经济,成为万元户。当初,上马坳村在发展多种经营村民编有个顺口溜:一组敲白铁、二组种茶叶、三组杀牛打狗的黑糊黑(方言)、四组种菜养猪没气歇、五组打天鼓(说大话、讲空话)、六组搞专业、七组一框樱桃卖一百。这是上马坳村发展产业的真实写照。从撤区并乡时起,上马坳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发展茶叶、板栗、油茶等绿色产业,茶叶面积发展到750亩,户平接近2亩茶,其中优质生态无公害茶园占85%,2013年引进火炉春红茶项目落户,当年动工当年投资,日产干茶500公斤,年产值4000万元。优化林业结构,以板栗、油茶为主的经济林发展1000多亩,每年种植反季节蔬菜100多亩,1989年2年两位离职村干部自主创业办起红砖厂,年产值20多万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30多家,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820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5.2万元,对比2001年分别增长9.5倍和4.2倍。 撤区并乡后,上马坳村是原百丈河乡的北大门,既是-联系点,任何工作都要先行一步,1998年将原村小学进行改造,建小学教学楼,后因人口出生少,在校学生转到茅草坳中心小学就读。每年的农业税、特产费和乡镇“三提五统”一般都在6月底前完成。参加大型工程建设总是带头完成所承担的工程建设任务。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表彰,从而得到了领导鼓励和支持,在安排项目上有所倾斜。撤乡并镇后,因上马坳村是一个较大的村,人口多,税收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选派党委成员联系村,指导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上马坳村有个传说:相传宋朝蕲春县姓查的县长,夸下海口,从蕲春到英山县城不走别姓氏之路,当地的人不服,一位王姓的梯祖夫人,是宋朝皇帝赐封的诰命夫人,得知情况后,上告朝庭,皇帝判此人路过此地在进口处下马,出口处上马,故名上马坳。 这里山青水秀,宜业宜居,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