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信
(1926-)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26年11月生于醴陵县。5岁读初小,1937年毕业后在家务农。1939年考入醴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42年毕业后进入由长沙迁到湘乡霞岭的明德中学读高中。1944年夏天,日寇大举进攻湖南、广西。他和几位同学往大西南-,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到贵州都匀。同年秋天以高中二年级的学历考入西南联大先修班。
西南联大是他最重要的转折,确定了一生的道路,自谓经历了“四个第一”:第一次见到都市、见到和挤上火车、汽车;第一次领略了祖国的风光;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大学;第一次懂得什么是爱国。在西南联大占主导地位的是真正的大学精神:面向世界前沿的学术创新精神;关注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想境界;催人奋发上进、主动有力的文化氛围。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他的思想感情逐步变化,开始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46年秋,回到清华园,进入电机系二年级。1948年初冬入党,后进入华北解放区。他回忆说:“我是在革命0中入党的,没有经过什么严峻考验,有自由散漫的毛病,还心系学习,只是三四年来参加进步-后,对革命事业有了较深的感情,对党有某些理性认识。如有可取之处,只是热情积极,努力工作而已。”
1949年初,参加接管北平工作。同年秋又回清华大学。1950年夏在电机系毕业后,到北京市做基层党的工作。1953年初冬到清华新成立的无线电系工作。1958年到1966年主持系的全面工作,还承担了教学任务。“文革”一开始就被打倒了。1972年秋到1973年夏在四川绵阳分校参加一段教学工作,教过数学和英语。1978年后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分配工作,参与组织全校教学工作,着力解决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开始的培养目标、专业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更新、实验室改造和教师队伍充实提高等问题。1984年,任校党委书记。从1984年初到1988年秋的4年,他和校长高景德院士主持学校工作。他们都在五十年代中期进入学校党委常委,“文革”后又都负责学校某方面的工作。在1985年8月的全校-表大会上,明确了建设世界第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长期目标;确定了学校建设中执行"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主要措施有四项:一、1984年成立研究生院,提高层次,增加研究生数量,保证质量。同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面向大学后在职人员的终身教育。二、改变清华在院系调整后多科性工业大学的格局。1984年在经管系的基础上成立经济管理学院。1986年在恢复理科各系的基础上成立理学院,成立外语、中文、社会科学各系并酝酿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这是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必要步骤。三、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的高科技项目研究,占领制高点;同时发展与企业、地方的合作,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了重点高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四、竭尽学校财力,在学校周边购置了645亩发展用地,筹划进行一些大的基建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清华的各项工作,大都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并为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构造了初步的框架,做了基础性工作。
1985年9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87年10月出席中共十三大。1988年秋,退居二线。1994年底离休。 因病于2005年10月11日13时37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9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下一名人:吴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