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云
1937年秋,刘桂云随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东渡黄河,到达冀西平山县,与当地的抗日武装组建平山团,任平山团第一营营长,投身抗日游击战争。不久,他调任新的抗日游击司令部(属晋察冀第四分区)第一大队大队长。1938年5月,抗日游击司令部改编为抗日游击第八大队,他调任该大队第一营营长,驻守河北灵寿地区,多次率部同企图占领灵寿县城的日军展开激战,屡次重创日军,使日军的企图未能得逞。10月,他升任第八大队大队长(相当于团长)。1939年3月,原来的第七、八、九3个大队合编为晋察冀第四分区第五团,他调任该团副团长。
刘桂云在晋察冀边区,率部同日军和顽军进行了许多针锋相对的战斗,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胜利。如在小觉镇东的一次伏击战中,就歼灭来犯之敌200余人,有效地保卫了群众的麦收。又如1939年8月,他率部在滹沱河南岸平山县打伏击,一次就将日军护送的东京慰问团及运输物资的板治大库中队的4辆卡车和28辆马车全部截住,消灭日军150多人,缴获大批物资。这年9月,他还参加了著名的河北灵寿县陈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1200余名敌寇的业绩。在同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部作战时,他率部随晋察冀南下支队参加了涉林战役,并与团政委萧锋率一营尖兵,直捣敌巢,在河间歼灭朱部一个团,缴获银元5万多元。随之又在晋城南关歼敌1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主力歼灭朱部4万余人战斗的胜利。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后因战功调到晋察冀边区第二分区第十九团任团长。
刘桂云在军中不仅以骁勇善战而见长,还以爱护同志著称。有位排长牺牲后,他将排长留下的一个孤儿带到身边,象亲生儿子一样抚养教育。向有病的战士问寒问暖,喂饭擦澡,更是常见的事。对敌人刻骨的恨,对同志全身心的爱,这就是刘桂云鲜明的阶级感情。战斗间隙,他对学习抓得很紧,他在自传中曾这样说:“我自幼没有念过书。刚参加革命时,只知道埋头苦干,猛打猛冲……今后,我要求政治上的进步,努力学习文化。”他和战士们一道上识字班。他的文件夹里藏着一本《学生字典》,一有空隙,便随时掏出,埋头看一阵子。随着阅读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每有议论,总能有凭有据,深刻服人,连那些当参谋的知识分子也对他刮目相看、十分佩服。
1942年9月,刘桂云按照上级指示,带领第十九团深入山西省盂(县)寿(县)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盂寿地区是晋察冀边区连接晋西北、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侵占这一地区后,到处构筑碉堡、-沟渠,制造“无人区”。他率团来到这里后,紧紧依靠群众,机智巧妙地打击敌人,很快便牢牢地站稳了脚跟。12月中旬,他率团驰援盂县麻河驿粮站,在盂县东北的青羊岭与日军展开激战。他一面下令控制制高点,用火力压住敌人;一面布置各处兵力,对敌人进行三面围攻,这样坚持打了一天,连续打退了日军17次冲锋,歼敌200余名,将日军大队长打成重伤。接着,他又率部乘胜前进,在盂阳四楞山解救了被日军抓去的群众,夺回了被抢走的财物和羊只。当被困的群众再获自由,当失去的财物重归主人,当救回的羊群欢快地回来时,一首群众称道和感谢十九团的赞歌也在当地流传开来:“英勇善战的十九团,和鬼子血战在四楞山,战斗打了多半天,消灭鬼子一百三,夺回咱羊群一千三……”
刘桂云在艰苦的敌后战斗生活中得了严重的胃病,又多次负伤,身体十分虚弱。分区-决定将他留在根据地。疆场挥戈,杀敌逐寇,这是刘桂云向往和留恋的生活,是他生命的跳动和飞扬,而今要离开战场,他陷入深深的忧虑和极度的不安之中。病,绝不能病在卧榻上;倒,也要倒在前线!由于他几次执意要去敌后坚持斗争,终于得到批准。1943年9月,他再次进入盂寿地区。不久,黑石窑伏击战就打响了。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了这次战斗,截住押送被捕的3位同志及军用物资的日军,只用了40多分钟就解决了战斗,救出了被捕的同志,还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27支、子弹2万余发。这次战斗被晋察冀军区作为模范战例通报表扬。
不久,第十九团又遭到从太原调集而来的700名日军和800名伪军的进攻。10月11日夜刘桂云带领第十九团第四连与侦察连的一个排来到炭窑岩(山西盂县境内),因部队很疲劳,便决定在这里宿营,不料当晚即被日军包围。第二天拂晓四处响起枪声后,他判断情况有变,立即指挥部队向后山突围,抢夺制高点。当他冲上山坡时,不幸遭到日军机枪的扫射,连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刘桂云牺牲后,其遗体被群众秘密保存起来。日军采用搜山和张贴布告等办法,到处寻找他的遗体,毫无结果。1944年底,盂县、阳曲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盂县大独头村的后山上,为刘桂云烈士修建了一座纪念塔。1953年,人民政府将他的遗体迁葬于石家庄烈士陵园。
(湘烈办)
下一名人:幸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