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申瓯
10月21日早晨,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教授蔡申瓯去世了。申瓯是14年患病的。经过医疗,曾经大有好转。15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 (ICIAM) 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后来我又专程去纽约看过他,看不出有病的样子。最近听说他病情恶化,正想借这个周末回忆一下他为国内应用数学发展所做的事情。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了。真是遗憾!
蔡申瓯是温州人,1980年浙江省高考状元,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到柯朗所做博士后。中间去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访问一年,后来又回到柯朗研究所工作。他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非线性物理领域,尤其是波湍流 (wave turbulence) 问题。后来他的兴趣转到计算神经科学,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他是最早实现基于实验数据,建立大规模神经元网络计算模型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把动力学方法 (kinetic theory) 用到分析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的学者之一。我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我至少有信心说,从应用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申瓯是一位先驱者。他的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发展应用数学、物理的方法去定量解决神经科学中的科学问题。这当然跟他特殊的背景有关。数理融会贯通的理念也体现在交大2009年成立的理科班 (致远学院的前身) 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
1999年我们第一次在北京组织应用数学暑期讲习班的时候,蔡申瓯就是主讲老师之一。他的课程是用数学背景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讲授物理。如今这个暑期讲习班已经举办了十八届。前面几届,这个课程一直都是他讲的。虽然应用数学学生的物理背景仍然是一个困难问题,但这个课程的开设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培养出了许多具有良好物理背景的年轻应用数学家。我过去的学生鲁剑峰、林霖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9年,在张杰校长的鼎力支持和亲自参与下,蔡申瓯、金石和我一起在交大创建了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吸引一批具有良好数学和物理背景的年轻人,来解决科学和工程领域有切实背景的、关键的理论问题,使得研究院成为交大的基础支撑平台。与此同时,我们成立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科班 (后来发展为致远学院) ,以培养同时具有数学和物理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院已经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组织了一系列有实际效果的学术活动。胡丹、周栋焯、徐振礼、刘卫东、张小群、应文俊、唐敏、张镭、谢春景等,他们都活动在各自领域的最前沿。仅仅从应用数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活跃的年轻人队伍,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少见的。如今,理科班也已经成长为致远学院,并且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最近一期SIAM News 上关于图像处理的主题文章,就是第一届理科班毕业生尹如捷写的。
这一切跟蔡申瓯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仅参加了研究院和理科班的设计、教学、组建和运营,他更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其中。对研究院的青年教师和理科班的学生们来说,他不仅仅是一个领导、学术带头人、老师,他更是一个长者和保护者。他对年轻老师和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真是达到了“呵护”的程度。熟悉他的都知道,申瓯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即使得了重病以后,只要身体情况略有好转,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院的工作中。15年我在北京见到他的场合,正是他和研究院的青年教师们一起到北京参加ICIAM大会的时候。一直到他不能工作了,才回到纽约。
不得不提到的遗憾是,申瓯的工作和他对中国应用数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除了千人计划专家和上海交大最重要的奖项校长奖以及在张杰校长拦车力荐下才获得的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的称号之外,申瓯的这些贡献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各种各样的基金申请,也基本上是全军覆没。我曾经有过一个机会,当时我已经知道他身患重病,所以特别想帮帮他。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后来这样的机会就再也没有来过。想起来真是痛心疾首!
蔡申瓯一直都是一个中国公民。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应用数学的发展,使其与科学、工程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为此,他贡献出了他自己的生命。他悉心呵护的自然科学研究院,虽然已经走出了襁褓阶段,但还仍然处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这颗茁壮的树苗能不能在国内的环境下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是申瓯在临终病床上最关心的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条战壕里战斗过的战友,我真切地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给申瓯最后一个承诺:让我们共同帮助他完成这个未竟的事业!
下一名人:陈鲠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