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黄洞村 | 隶属:凤岗镇 |
行政代码:441900117 | 代码前6位:441900 |
长途区号:0769 | 邮政编码:523000 |
车牌号码:粤S | 行政级别:村 |
黄洞村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东北部,东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南与塘沥村相邻,西与竹塘村相连,北与清溪镇三中村接壤。面积1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东深二线公路开通后,村道四通八达.到深圳市中心25公里,距东莞市区约50公里。 黄洞村委会下辖岭南村、田心村、榕树厦村、洪屋围村、和南门山村5个村民小组至2005年底,全村户藉人口计629户,2,233人,外来暂住人口有1万多人,村藉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18个国家与地区,约7,000多人。 黄洞立村最早有曾居住在周屋、肖屋、田心围、白石坑等周、肖、徐、卓姓人。(在清乾隆年间先后分别迁出)后有,何、刘、张、谢、郑、蔡、曾、沈、林、彭、洪、黄、陈等姓氏于明末清代,相继迁入。 黄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村民以农业生产为生,传统的农业经济是种植水稻、辅以种植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饲养牛、猪、狗、“三鸟”及种果树、松林、竹木等植物。 据迴龙庵《义建崇烈堂》等碑文和何、郑、蔡、曾、刘等姓氏《族谱》考证,凭着勤劳、勇敢和智慧的黄洞村客家人前辈,是应朝庭“招耕”而至。正如序文所述:“国朝鼎盛之初世路险波前民逃散田芦半就荒矣”,先民蒙霜披露,艰难创业,发展到清代末年,社会动荡,兵匪盗贼横行,为求生存,黄洞许多青壮年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由此成为华侨较集中的乡村之一。黄洞有十五座碉,三百多间侨房见证了华侨爱国爱家之心。侨领黄戊松于1998年,乘陪同牙买加总督“北京游”之行,一同前来田心村参观。体现了黄洞侨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成为一件盛事。 黄洞村民在几百年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在抗日战争年代,就有蔡伟枢、张扶、洪涛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张文风、陈文平等0人组织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进行艰苦的斗争,有一批先进青年自觉投身革命,参加“东纵”和“边纵”部队。为革命斗争历史谱写了新篇章。 建国后,黄洞村民仅有2500亩土地及1万多亩山林。为发展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主要经济收入靠农业。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保质保量完成粮、油、糖征购任务。 1978年12月,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洞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的工业生产转型。1979年12月引进了第一家港商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黄洞毛织厂,1980年正式投产,年底为黄洞集体增加了10多万元收入,1988——2000年先后发展了采用集体土地建房出租、有偿租赁土地给外商建厂的形式,大鹏、星光、新南通、捷高、晓视、快捷、华星等40多间外资厂相继进驻。村收入达50万美元。 筑巢引凤,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的引进,外来工的骤增,不仅繁荣了黄洞村,更加改善了村民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共建楼房400多座,完善了学校,兴办了医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住上了新楼房,近100户人家拥有了小汽车,生活蒸蒸日上。 2004年黄洞村委会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先提后用,按股分红的分配原则,农民变股民,确保了失去土地农民的利益,到2005年,股民每年不低于1000元。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黄洞的农耕时代基本结束,种养的小农经济已被现代工业、商业经济所取代。 黄洞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正迈出矫健的步阀,以顽强拼搏精神,带领全体村民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为创建一个富裕、和谐的新黄洞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