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斛
李斛进入中大艺术系学习,在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及其他艺术大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进步极快。素描成绩十分出色,人物肖像画在全系更是佼佼者。民国33年,他利用学习空隙,创作出《战火中的难民》和《中渡口担煤工人》两幅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受到人们的称赞。
李斛在中大艺术系学习的年月,正是徐悲鸿极力提倡革新中国画的时候。徐先生在创作和教学上提倡写实主义,认为:画家应中西兼通,既要继承国画的优秀传统,又要引进西方的绘画技术,吸收西洋有用的东西,使国画得到外来营养,从而丰富国画的创作技法。那时,国画界只知师法古人的保守势力相当大,他们对徐悲鸿的改革主张不大理解,有的甚至表示反对。就在中大艺术系的学生中,对“以中国的纸笔用西画的技法写生”的作法,也存在着畏难情绪。但徐悲鸿在争论中从不退却,对存在于学生中的畏难情绪则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他还特别选了两名学生重点试验培养,在中画组选宗其香,西画组选的就是李斛。宗其香加强素描基础的练习,李斛则加强传统绘画的学习,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然后殊途同归,最终达到改革中国画的目的,在徐悲鸿的指导下,李斛经常带着宣纸毛笔,独自到嘉陵江畔写生。经过无数次的习作、探索,他终于在民国34年创作出《嘉陵江上》、《磨刀工人》等一系列革新中国画的作品。在中大毕业前,当李斛以这些作品在重庆开个人画展时,徐悲鸿参观后,激动地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那次画展以后,这种别具风格的中国画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重视。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一名尖兵,李斛开始崭露头角。
民国36年夏,李斛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前他与戴泽、杨鸣坤、张大国等组织画会“梅社”,曾在沙坪坝举办过画展,毕业后即到北碚兼善中学任教,并在北碚师范兼课。业余时还主办《三人行》画刊,画过《马克先生》等讽刺画,批评学校不良现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悲鸿离开重庆去北平。到民国31年,徐来信约李斛也去北平,李斛应召前往,由徐介绍到清华大学营建系任助教。清华在北平西郊,北平解放前李斛和解放军就有接触。北平于1949年1月正式解放,李斛带着兴奋的心情迎接新时代到来,并创作国画《侦察》等,参加新中国举办的文代大会的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即邀约李斛到美术学院任讲师,担任素描和创作教学,也教过水彩画。在教学之余,1952年李斛创作《工地宣传》、《广播器在表扬我们》等画,1954年去官厅水库和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体验生活之后,创作《工地探望》、《桥墩工程夜最》等画,同年作为列席记者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又创作《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的保证》。这些画赞扬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歌颂人民领袖与各族人民的血肉关系,表达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心情。1955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2年被提任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主任。自1951年进入美术学院工作以后,李斛继承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道路,坚持新国面创作。早在1936年在成都师范读书时,李斛就极为推崇列宾等现实主义画家,在中大学习期间,在徐悲鸿的号召下,李斛更积极向这方面努力。50年代,李斛革新中国画的实践逐渐趋于成熟,已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用新的方法创作出大量的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和新型的人物肖像画。他创作的夜景山水画,如《三峡夜航》、《长江大桥钻探工程》、《石景山钢铁厂》、《草原新城》等,所表现的空间层次的气氛以及复杂的灯光效果,在传统山水画中是少见的。李斛把传统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技法和西洋画的明暗法,色彩空间的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画面效果既有意境又有真实感,既有笔墨又有光感,这种画法,在当今的国画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做得最成功。他们开辟山水画的新领域。在人物肖像画方面,李斛更有独到的成就,他的《印度妇女像》曾轰动一时。以后,又陆续创作出《关汉卿》、《女民警》、《齐白石像》等肖像画,都是超越前人的优秀之作。传统肖像画的不足之处是作者缺少解剖、-、光色等方面的素养,因此写实笼力受到很大限期。由于李斛在素描方面下过很深的功夫,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吸收西画的技法.经自然地把西画的某些表现内容有用的因素融合到中国画里,再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紧密结合起来,使画出的作品既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明暗变化,又有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因此,李斛的人物肖像画在形象的准确把握、神态的细致刻画、色彩的丰富等各方面,都比前人提高一大步。此外,李斛还创作戏曲人物以及牛、马、鸡、鸭等动物画,也别有情趣。
1963年,李斛参加中央文化工作队去安徽省巢县开展农村文化工作,随后又带美院学生到石景山钢铁厂和京郊农村体验生活。当时因工作劳累,生活艰苦,曾发生过肝昏迷。此后长期不得治疗,再经“文化革命运动”的折磨,身体受到很大亏损。到1974年,“-”更把李斛列入“黑画家”横加打击,使他精神上受到进一步的压抑,旰病也随之恶化。这时李斛的处境十分困难,一方面是-的-和病魔的纠缠,一方面深感自己革新中国画的愿望还未完全达到。在这进退维谷之际,他并不气馁,以“心怀远志,不畏近难"为座右铭,并作素描《自画像》一幅,以明身处艰难境遇中决不屈服的刚毅意志。但沉疴难起,到1975年11月10日凌晨,这位革新中国画的拓荒者,竞抱着未完的志向,饮恨逝世。终年仅56岁。
下一名人:徐永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