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德
王敬德6岁时,就跟随母亲下地劳动。7岁时在千佛场启蒙读私塾,后又进入教会办的华英自动中学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广泛起来,于是,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很多课外书籍,尤其喜欢哲学读本,对社会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勤于思考,执着地探讨人生、社会,养成了沉静、内向、含蓄的性格。
尤其重要的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在王敬德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的阆中,处于四川保九属首善地位,系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英帝国主义分子开办的基督教东川教区亦设于此,由于父亲职业的关系,王敬德从小目睹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也意识到劳苦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掠夺、国民党军阀割据的蹂躏和地主豪强攫取所致。
17岁时,由于父母亲先后去世,王敬德不得不中途辍学,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先后去本县的二龙区、老观区乡下教书,以此谋生。此间,他有机会接触到贫苦农民的生活。“尖尖山,二斗坪,茅草棚棚笆笆门,要吃干饭万不能”。这首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即是当时川北农村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收入微薄便可想而知。王敬德节衣缩食,过着清贫的生活,还常常挤出点钱来,帮助穷人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王敬德耳闻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深切了解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对万恶的旧社会深恶痛绝。“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拿起笔来,写了许多抨击时政,针砭弊端的诗文和日记,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1929年6月29日,川军第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旅长邝继勋(共产党员)率领全体官兵2000多人,在遂(宁)蓬(溪)边界宣布起义,成立“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起义部队向遂宁、蓬溪、西充、南部、营山、巴中、渠县、达县等地进军,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革命浪潮迅速席卷整个川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时,在乡下当教员的王敬德心不平静了,深感内忧外患于己任。他毅然投笔从戎,效命沙场,以尽报国之心。在担任第二十九军军训教官的王育德(中共地下党员)的引荐下,经考试被任命为该军第五师第十三旅第二十六团第一营见习排长。后又由王育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四川各地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央关于“我党如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动兵变及士兵暴-动,则其政治影响将更加百倍增加,其转变为红军的成绩将更加百倍伟大”的指示,积极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的斗争。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入川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迅速传遍巴山蜀水,为配合其军事行动,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把工作重点转向兵运工作,组织武装兵变。
此时,已在川军第二十九军第五师第十三旅第二十六团供职的王敬德,表面上为旧军队效力,实则担当起该团中共地下支部(以下简称'军支')书记的重任。他利用国民党军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在敌人营垒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暗地里运送0弹药,支持发展地方武装,并和战友们一道果敢地组织领导了震惊巴蜀的“德阳孝泉兵变”。
1932年10月,王敬德所在的第二十六团从绵竹开赴到绵阳,驻扎在新店子。这时他所领导的地下军支已发展党员30多人,并建立了“苏红之友社”、“士兵互助会”等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成员达120余人。他们公开提出了反对军阀混战,变军阀战争为革命战争等革命口号,全体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努力做宣传工作,使第二十六团的军心发生动摇,广大士兵反战情绪高涨。对此,军阀田颂尧十分害怕,下令将第二十六团及第二混成旅全部调离绵阳新店子,开往德阳孝泉,予以瓦解。这时,中共四川省军委和绵竹中心县委审时度势,决定利用敌人换防立足未稳之机,迅速发动第二十六团起义。
为保证兵变的成功,上级党组织分析了情况,拟定了方案,决定把第二十六团中较有把握的7个连组建为“川西北工农红军”,并任命王敬德、赵秉贤为正、副总指挥,省委组织部长廖恩波为党代表,安县临时县委负责人骆是愚为政治部主任。起义成功后,开赴安县山区,创建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0月11日夜,军阀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在成都展开混战,情况紧急。第二十六团军支及时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决定先弄清看管武器的人员和交接班时间,首先夺取0弹药,然后肃反,割电线,断交通。会上确定了联络暗号和起义后分田的计划。24日晚,军支在防区附近田坝头召开了100多人的动员会议。会议途中,被敌人的巡逻哨发现,王敬德、赵秉贤果断决定,提前起义。25日子夜,秋风阵阵,起义开始。部队很快夺取了武器,顿时,群情振奋,士气高昂,高呼“打倒军阀”、“反对军阀战争”、“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兵分两路,向营房外冲去。由于起义提前,有1个营未及通知,加之没有破坏敌人的通讯联络,田颂尧很快调来数倍于起义部队的兵力,展开“围剿”。这时,起义队伍同敌人正面相遇,展开了激战,经过顽强奋战,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出营门,边打边撤。
在起义队伍遭受重大挫折后,王敬德、赵秉贤率领3个连的兵力,星夜兼程,迂回行军,经绵竹齐天、罗江金山、安县汉昌、秀水,到达沸水。这时,起义队伍已弹尽粮绝,疲劳不堪,士兵又失散大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敌兵仍尾随追来,咬住不放。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王敬德和赵秉贤商议决定,将起义队伍撤至安县沸水与高川交界的大石坝。在这里,又遭到当地恶霸亦是汉军副统领邓显廷的地方武装“围剿”,在数路敌人的围追堵截下,11月6日夜,起义宣告失败。
嗣后,中共四川省军委在安县晓坝乡地下党员肖前鹏家召开了秘密会议,总结了兵变失败的原因。会上,王敬德主动承担了责任,并请求组织给予处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襟怀坦白的高贵品质。后来,组织上鉴于他在军队的身份已经暴露,便将他调到安县开展地方工作。是年冬,王敬德任绵竹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管军运、武装组训工作,仍同四川省军委保持单线联系。1933年农历七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撤销川东、川西、川南3个特委,成立9个中心县委。这时,王敬德所工作的地方建立起安绵中心县委,他仍在中心县委担任原职务。
这以后,中心县委遵照省委指示,把开展军运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特抽调安县高桥党支部书记陈永安来协助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王敬德同他一道,暗中紧密配合,组织安县保卫团的哗变,争取敌人倒戈。当敌人获知这一情况后,视王敬德和陈永安为最危险的人物,必欲拔掉之,于是勒令悬赏捉拿归案。由于王敬德具有长期搞兵运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巧妙的对敌斗争艺术,善于周旋应酬,长于口辩之才,虽出入龙潭虎穴,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敌人十分懊恼。
1933年9月初,由于王敬德的出色工作,起义条件日趋成熟。这天,中心县委经过慎重研究、部署,决定派王敬德与陈永安一道去安县县城内一家茶馆与李孝泉等人会面,具体策划安县保卫团反水事宜。
接到命令后,王敬德和陈永安冒着危险,行进在去往安县县城的羊肠小道上。经过艰苦跋涉,王敬德和陈永安终于来到了安县县城。按原计划,王敬德和陈永安走到一家茶馆门前,殊不知茶馆四周已隐藏着危机。他们未曾料到,在这里与他们接头的李孝泉,兵痞劣性难改,早已反目,已将组织起义的计划密报于敌人,因此,敌人设下埋伏。当他们刚跨进茶馆内,一阵冷枪打来,王敬德的腿当即被打断,顿时,血流如注。他咬紧牙关拔出手枪奋力还击,终因势单力孤,敌人蜂拥而上,缴了他携带的白朗宁手枪,并将其五花大绑,押往县府。陈永安奋力拒捕,不幸被敌人击中,英勇牺牲。
王敬德被捕,敌人如获至宝。安县县长邱祖培在西花厅亲自提审。
“王主席,受委屈了,你现在惟一的出路是供出你的上司是谁?谁指使你们搞兵变?只要你说出来,我可给你自由,给你许多好处。不然,你就……”邱祖培奸笑着,阴阳怪气地说。
王敬德横眉怒视着敌县长那张扁平的脸,不予置理。
过了一阵,邱祖培见王敬德沉默不语,神态自若,便凶恶地命令手下︰“给我狠狠地打!”顿时,刽子手的皮鞭像雨点般落在王敬德身上。邱祖培在旁叫嚣︰“到底说不说?”
面对邱祖培的淫威,王敬德讥讽地回答︰“这还用问,上司就是我,我发动的兵变!”
邱祖培气得暴跳如雷,恶狠狠地命令︰“用刑!”只见几个袒胸露怀的刽子手上前,七手八脚扒掉了王敬德的上衣,将他-在大厅的柱子上,把一大把燃烧着的香,猛地往王敬德光着的脊背上乱杵。顷刻间,随着“嘘、嘘、嘘”的声响,王敬德背上青烟直冒,烧焦的油珠直往下滚,阵阵钻心的疼痛使王敬德额头浸出豆大的汗珠,肉焦味充满整个大厅。
铁骨铮铮的王敬德,面对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以及疯狂的人身摧残,毫无惧色,他据理力争,历数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罪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凛然正气和高风亮节。
邱祖培见刑罚不能征服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人,只得和公安局长林华卿密商,决定于三天后公开处决王敬德。
1933年9月的一天,秋风瑟瑟,天空阴霾。小小的安县县城,戒备森严,-荷枪实弹,一片-。敌人用箩筐将已被折磨得不能动弹且面目全非的王敬德抬赴刑场。途中,他奋力抗争,用尽力气不断高呼︰“打倒国民党!”“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惊恐万状,不知所措,立即用棉花紧紧堵住他的嘴,但他仍不断反抗、挣扎,发出“唔—唔—唔”的怒吼。罪恶的枪声响了,王敬德倒在血泊之中,慷慨就义,年仅27岁。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王敬德牺牲后,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众遵照他生前立下的誓言,把他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全国解放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把安县改为“敬德县”,1984年10月又追认王敬德为革命烈士。
来源:中华英烈网
下一名人:戚应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