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四川 > 广安 > 美食

永寿寺豆腐干

永寿寺豆腐干
  永寿寺豆腐干是由武胜永寿寺僧人研制而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永寿寺始建于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堪称武胜第一庙,相传豆腐干是在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寺内主持宋鉴供和尚带领众僧,勤俭节约,以苦为荣,为改变饮食结构,研制出味鲜,细绵可口的豆腐干,经过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寺内主持精研传授,不断改进制作方法,终于试制成功了永寿寺豆腐干。到新中国成立时,一个唐和尚将制作工艺传给吉亮和尚,由于现在僧人逐渐减少,避免工艺失传,吉亮和尚传给了俗家弟子陈涛,陈涛利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建立武胜县永寿寺传统系列豆制品厂,成为永寿寺豆腐干制作工艺的第一代俗家传承人。

  “永寿寺豆腐干制作工艺”是一种从宋朝时期流传至今的民间手工技艺,做工精细考究,主要在生活于武胜永寿寺的僧人间流传。首先要用泉水浸泡一昼夜,然后磨成浆,浆汁至少过滤两遍以上;煮浆时再添加20%-25%的泉水,以降低豆浆浓度和减慢凝固速度,使蛋白质凝固物网络的形成变慢,减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压榨时水分排出畅通;凝固时,降至80℃-90℃时,即可用胆水点浆,点浆时均匀一致,当浆出现芝麻大小的颗粒时停点,盖上盖约过30-40分钟,当浆温降至70℃左右时上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包前还要把豆腐划碎,这样既有利于打破网络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脑均匀地摊在包布上,制出的产品质量紧密,能避免厚薄不匀,空隙较多;上包时先将包布铺在格板(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干的尺寸制定)上,再将豆腐脑加在包布上,这样一层豆腐脑一层布地加,豆腐脑要铺匀,稍高于格子几毫米,数量根据豆腐干的厚薄来确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后将包布包扎紧,加压成型,1小时后拆下包布,用刀将豆腐干按格子印割开,放在泉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取出。浸泡过程先将适量精盐放人泉水中搅匀,再把晾凉的豆干置于盐水缸内,浸泡半天后捞出,沥去水分。再取适量泉水倒入锅内,放入精盐、桂皮(用纱布袋装好)、酱油、香葱、味精,制成卤水。然后将卤水回锅烧沸加人豆干,煮30分钟左右,取一豆干观察,如色呈棕红,味道香美,即可取出。

  历史价值浓厚馈赠亲朋佳品

  永寿寺豆腐干超群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水质,武胜境内河溪密布,水源充足,植被良好,山地落差大,泉水清澈、醇滑,适合制造高档豆干。永寿寺豆腐干”精选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黄豆全来自当地农民自家生产,浆汁至少过滤两遍以上,工艺精细,烘烤讲究,做出的豆腐干色泽美观,卤香中带有清香,淳厚中转微甜,回味绵长,居永寿寺三绝(豆腐干、豆瓣、素席)之首。而且品种多,有十几个规格,几十个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有麻辣豆干、五香豆干等,产品保质期长,色泽美观,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细绵可口,卤香中带有清香,淳厚中转微甜,所谓甜、香、咸、鲜四味俱全,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永寿寺豆腐干有很深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一种从宋朝时期流传至今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充分蕴含了武胜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历史传统,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武胜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武胜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促进武胜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国家QS质量认证的A级产品,风味独特,深受各阶层的喜爱,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当地中老年下岗人员就业问题,而且大量的黄豆都来自当地农家,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如今,永寿寺豆腐干以它独特的味道、深厚的价值受到市场青睐,成为人们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首选地方特色食品。

你可能对下列美食会感兴趣
广安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