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高场村 | 隶属:坝寨乡 |
行政代码:522631205 | 代码前6位:522631 |
长途区号:0855 | 邮政编码:557300 |
车牌号码:贵H | 行政级别:村 |
高场村,位于坝寨乡境内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东与德凤镇平南村接壤,西与高西、器寨两村毗邻,南与德凤镇中和村、改匡寨相接,北倚罗里乡九层村交界,地处八舟河上游。海拔为670米。年平均气温15—20℃左右,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40天。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581,北纬260161之间。总面积22.7平方公里。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仍沿袭清代建制,划为四个联保,即兴义保(孟彦)、兴安保(器寨)、西靖保(茅贡)、明义保(票寨)。高场村属兴安保辖地。 民国20年(1931年),黎平县辖八个区,135个乡镇。茅贡始设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12个乡,其中乡境内有兴安乡(器寨)、高场乡(高场)。1936年茅贡区增设九阡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茅贡区将十二乡一镇调为四个联保。高场村隶兴安乡(器寨)联保,第五保辖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高场村隶器寨乡辖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器寨乡迁至路团,称路团乡,高场村仍是第五保,属路团乡管辖。 1950年,茅贡区解放,黎平县划茅贡区为第四区,下设三个乡,即:茅贡乡、路团乡、爱众乡,高场村属路团乡管辖。 1953年,茅贡区将三个大乡调为十二个小乡,高场村划归器寨乡管辖。 1956年,茅贡区将十二个小乡合并七个乡。器寨乡不变,高场村仍属辖地。同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将乡人民政府改称为乡人民委员会。高场村设常明社属器寨乡管辖。 1958年,茅贡区将区内39个高级社合并为两个人民公社。即:乘风、破浪人民公社。破浪人民公社驻地茅贡,高场属辖区。同年十一月,将乘风、破浪合并为一社,称乘风人民公社,并将七个乡改为七个生产管理区。高场村仍归器寨生产管理区。 1959年,乘风公社改为茅贡人民公社,七个生产管理区改为工区,高场大队属器寨工区管辖。 1961年,将七个工区合并为四个公社,即茅贡、九潮、坝寨、顺寨公社。高场大队属坝寨公社辖区。 1963年增设三个公社,即寨头、器寨、爱众三个公社。高场大队划归器寨公社管辖。 1984年,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高场村民委员会仍属器寨乡管辖。 1992年撤区并乡,器寨乡撤,高场村划归新建坝寨乡辖区。 高场村辖十三个村民小组,居住三个自然寨、362户、1743人,都是侗族。全村有6个姓氏(杨、吴、潘、林、何、宋),耕地1249.94亩,其中稻田1185.72亩,土64.22亩,人均耕地0.72亩。 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籽、红薯、豆类等作物。林业主产杉、松、杂木等,历年来木材是高场取得经济收入之一。从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以后,现在境内森林覆盖率为63.8%,杉、松、薪炭林、杂木林等储藏量极为丰富,为村民开发松脂生产提供丰富资源。特产品有“松脂”和珍稀树种“含笑树”200亩,有极高的科研开发价值。 经济发展情况:历年来木材销售是高场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零星的种养殖业收入甚微,其它行业经商户也只有8户、运输业15户、加工业8户、外出打工人员年均800人,此外家家开展松脂、茶叶生产项目,由于收入渠道拓宽了,2010年人年平均收入为1927元。 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早在66年已修通林区公路,88年兴建砖混结构五间二层村委会办公楼,89年建成大寨门口两座水泥拱桥,90年修建一栋砖混教学楼,95年接通国家电网,96年修建寨脚木质风雨桥,99年修建第二栋砖混结构教学楼,2000年下高场完成人饮工程,解决下寨人畜饮水,2003年高场大寨建成人饮工程,大寨受益,2004年完成村寨防火拆迁工作。2005年开通移动座机后,通讯大为改观,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建设也日益改变,现在家家有电视,户户坐新房,部分也有电冰箱、洗衣机、耕作机以及摩托车、农用车等,现在村容寨貌整洁,交通便利,饮水方便,已成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新兴侗寨。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相应发展,高场村历年来办一所完全小学,目前有6个班级,入学率100%。校舍从90年修建一栋砖混教学楼,99年修第二栋砖混教学楼,两栋共有10个教室,校园面积4.5亩,周围建围墙,一端建校门,院内有球场,周边栽花种草,环境十分良好。另外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校内安有接收点,专人管护,定期播放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科教片,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素质,同时提高了广大群众劳动致富的科技水平。 卫生方面,原来有村级赤脚医生二人,接生员一人,92年撤并建后,建立村级卫生室二家,接生员一人,常年走村窜寨为老百姓行医治病,并协助乡卫生院共同做好高场村各项防疫工作,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人文景观:高场村是具有悠久历史古老的侗族村寨、忠厚、老实、善良、热情、好客是高场人优良传统,特别热情好客已被周边村寨传为佳话。历史传承至今有丰富的侗族“情歌”、“斗牛”和“吹芦笙”等娱乐活动,隆重节日有过年、平安节等,都是侗族人久传不衰的习俗。 高场大寨后龙山约有三百多亩“含笑树”林群,树冠高达25米以上,树龄约一千多年。分别为深山、亮叶、白叶含笑,约有37000多株,是整个黎平境内独有的珍贵树种。该珍贵树种已得到有关专家评估论证。2001年中央电台曾播放有关短讯。 大寨鼓楼是唯一保存完好至今的古建筑物,楼高七层,四大柱结构,四倒水瓦面,建于1926年(即民国15年),至今近100年,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矗立于寨中。 96年修建寨脚水泥拱桥,跨度约20米,单拱横跨两岸,桥上加建11间木质风雨桥,县民委出资,本寨匠工设计,建造精美,雄伟壮观。桥下潺潺流水终年不息,两岸参天古树成阴,晨曦普照,景水相互晖映。若桥上小憩,河风吹拂,令人疲倦顿消,实为夏热乘凉的好去处。 高场烈士墓:位于下高场寨脚半公里的山坳,1943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高场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上天寒地冻,3名战士牺牲于高场,为纪念革命先烈,于1967年修建此亭,并立石碑一块。2004年贵州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标题为《一把铜锁锁》报道红军过境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