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信
提到吴培信,侗乡的人们都很熟悉,因为她是把侗族大歌唱出国门的第一人。
吴培信出生的黎平县岩洞村,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习俗、居住着700多户侗族人口的大村寨。1973年才通汽车。解放前,交通闭塞,不通汉语,与外界交往甚少,’教育、生产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由于受贫困和女子不读书等陈规陋习的束缚,她没有进过校门,一字不识,也不会说汉语。
吴培信是个天资聪颖的侗家姑娘,从会说话起就学唱歌。唱歌是侗家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歌,儿童学歌,青年唱歌已成为传统习俗。吴培信的祖父、父亲、姑母、姑父都是当地有名的歌师,她每有闲暇的时间,就向老人学歌,一句句,一首首的歌词全靠心记硬背,又同同伴们互唱互学,到八、九岁时,不同种类的歌学到几百首,可唱几个昼夜不重复,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也唱得自然流畅,就自然地成为女伙伴中公认的侗族大歌领唱歌手,四方八寨远近闻名。吴培信心想,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把歌唱好,能到远一点的寨子去赛一赛那该有多好。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她后来不仅去了远一点的寨子,而且成了把侗歌唱出侗寨、唱出国门的第一人。
1953年2月中旬,吴培信和她的伙伴吴山花等4人,在贵阳参加全省民间文艺会演,演出的侗族大歌《嘎亮雷》(称蝉之歌)获一等奖,被评选出席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于3月20日离开家乡岩洞前往北京。这是建国以来,也是历史至今,侗家儿女第一次乘坐汽车、火车和轮船,第一次到祖国首都,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当她们唱出优美动听的侗族大歌《嘎亮雷》时,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赞赏和欢迎,博得了中国音协“幕落音犹在,回味有余音”的评语。由于吴培信掌握的侗族民歌数量多,演唱水平高,成了当地有名的年轻歌手。因此,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58年成立之后,即将吴培信吸收为第一批会员。
1953年9月初,吴培信离开家乡岩洞,光荣地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贺龙总团长率领下,全体代表从丹东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国土。吴培信所在的贵州分团的慰问任务是志愿军第三兵团(-是司令员)和三兵团所辖的第15军(-任军长)。在前线会见了许多英雄和功臣,会见在上甘岭579.9高地战斗的仅20分钟就炸掉敌堡4个、歼敌一个营的特等英雄易才学;慰问了黄继光、邱少云、刘兴文等英雄生前所在连队和他们的英雄师长崔建功;聆听了英雄连队英勇杀敌的战绩报告;亲眼目睹了朝鲜人民的美好城市和锦绣河山被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炸成一片废墟,到处是弹痕累累、萧条泠落的景象,更加激起了吴培信和慰问团对志愿军的无限敬佩和对美帝国主义的极大愤慨。她用一曲曲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侗歌的优美之音,首次在异国他乡的上空飘荡、回响。
1957年6月下旬,吴培信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这次我国参加联欢节的青年代表共100多人,团中央--任团长,项南任副团长。贵州青年代表仅吴培信1人。这次联欢节规模盛大,隆重热烈,来自五大洲131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三千多人在莫斯科欢聚一堂进行了友谊联欢。吴培信演唱了我们贵州黔东南自己的侗歌,唱出了人类和平与友谊的心声。歌声,在莫斯科上空回荡。
岩洞,成为侗歌走出国门第一寨。
培信,成为将侗歌送出国门第一人。
下一名人:邓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