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魏记风筝

台湾布袋戏

秦桧游雁荡山的故事

广东电白登楼天后宫

老挝奇特婚俗-男人爱做上门女婿

大连国际冬泳节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祖先崇拜

中秋节习俗

蒙城传统习俗 剃辫子

赤峰风俗

秦皇岛老龙头的传说

福建莆田话中的惯用语

公鸡打鸣的由来

嘉庆帝骂贪官的诗

新年到了,大家去寺院时,无论什么身份,无论修行了多久,一定要“轻”,功夫深浅于此即可略见分晓。
行的仪态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走路要杜绝杂乱不匀、轻佻放肆、拖沓散漫。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更是庄严。
言语轻柔既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道场的恭敬。在殿堂内外不能高声喧哗、闲谈阔论、争吵漫骂。
入寺做事要轻,包括穿衣吃饭、担柴挑水、洒扫庭院,不能粗莽冒失,缺乏谦恭。应该收敛身心,整肃、严谨、细致。
在寺院要放低自己,降服自心,不可贡高傲慢,将社会上的追名逐利、斗胜好强之心带入寺院。
学佛就是学习减轻烦恼,做到“只看好样子”、“人非我不非”。烦恼的轻重,恰能衡量进步的大小。
其实,修行重在从点滴做起,哪怕只是一个“轻”字,也可以是入道的便捷途径。
有轻就有重,入寺千万不可忽视的还有那份殷重心。
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弥陀经中所说“五根五力”,首先就是“信根”“信力”。由凡夫直至成佛的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从十信位开始,断疑生信是入道的基础。
有人进入寺院一味强调各种规矩,敬香、礼佛、用斋、走路,都特别在意。其实,礼仪固然重要,但那颗虔诚、恭敬的心更为可贵。
不能以世俗的贪求心、攀比心来亲近道场,更不能把寺院当成消遣、游玩的地方。如果发心不清净,不懂得为法而来,就失去了入寺的殊胜意义。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利他是佛法的精髓,也是佛法长久住世的重要原因。
有缘来到佛门,如果只求人天福报,乃至世间名利,无视解脱之法,那是对佛教的误会和辜负。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从各种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轮回。
希望各位进入寺院,能以殷重之心,获得究竟实益,法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