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墨羽尘曦

福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原先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来,中原战乱,汉民纷纷南迁,经长江溯赣江,入宁化石壁这个地域广阔的“世外桃源”歇脚,并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语系和习俗,始称“客家”。随着客家人的足迹延伸,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

客家人素有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海外掀起一股“客家寻根”热潮。1995年,宁化客家公祠落成,世界客家人有了自己的总家庙。从此,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10月定为“祭祖月”。

祭祀广场上,祭旗、大幡、灵幡随风飘扬,两个身披绿装的卡通“客家娃”张开双臂,拥抱每一位归乡的客家游子。来自海内外的千名客家后裔,身穿寓意“天下客裔一家亲”的黄色马甲,在仪仗队的引导下,缓缓步入祭祀广场。仪仗队由村中青年和中学生扮演,统一着黄色古装,有鸣锣、回避牌、旌旗队、执仗、祭品队等,颇具唐宋宫廷风范。

“升祭旗”是对祖先的招呼,也是向他们致敬的最高传统礼数。擂鼓三通后,伴随着客家民乐,象征“客家祖地”的黄色祭旗缓缓升起,飘扬在客家广场,仿佛在说:先祖们,我们回来了!

鸣炮奏乐,祭祖仪式正式开始。在司仪的引领下,省市有关领导和客属乡亲们在始祖神坛前,敬献花篮,行上香礼、献帛礼、奠酒礼。70多名幼童着唐装,用客家话齐声吟诵客家古训;年过六旬的客家长老,声如洪钟,大声诵读《祭祖文》:“维列祖,发自炎黄,中原望族,世代书香。为避祸乱,背井离乡,汇聚石壁,拓地辟疆,千秋绵衍,万代炽昌!”

全体祭祖人员行礼参拜。礼毕,意含“发财、发彩”的五色彩米抛向参加祭祖的客家后裔们,他们掀起衣角、脱下帽子,抢米“抢福”,将祭祖仪式推向高潮。

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15项祭祖程式,仍循古礼举行,以保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肃性和纪念性,体现客家特色。

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08年6月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土家族工艺-西兰卡普

湖南石门接待寺

山西高平的饮食文化

大化布努瑶的笑酒习俗

土族女子头饰

海南定安丧葬习俗

捡骨挪坟需知注意事项

山东民歌包楞调

湖北枣阳扳倒井的传说故事

毛南族信仰道教

天津饮食民俗

阿曼传统节日-马斯喀特节

世界最冷的地方是哪里 南极洲温度达零下88.3摄氏度

甘肃嘉峪关国际滑翔节

关于霜降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