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陕西 > 渭南市 > 名人

雷凡培

  
雷凡培
  雷凡培男,汉族,1963年5月生,陕西合阳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4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学习,1984年9月至1987年4月在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航天工业部067基地11所工作。1990年9月任航空航天工业部067基地11所三室见习副主任,1991年10月任067基地11所三室副主任,1992年10月任067基地11所三室主任,1993年11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067基地11所副所长,1995年2月任067基地11所所长,1997年12月任067基地副主任,1999年8月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067基地主任,2002年4月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2004年1月兼任六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2月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5年12月兼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2007年9月兼任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1月兼任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2009年1月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2013年4月,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现兼任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信息官(CIO)、直属党委书记、党校校长,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5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同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获航天奖,同年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二十多年来,雷凡培同志一直从事着我国的航天事业,以他辛勤的汗水和聪颖才智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被评为067基地优秀党员;1993年被评为基地首届青年十杰、基地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科技新星、航天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获航天基金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1997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陕西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0年被批准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2003年被评为十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两次受到-总书记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02年9月21日,《陕西日报》刊登了题为《为中国火箭打造腾飞的“翅膀”》的文章,对雷凡培的事迹做了报道,全文如下:为中国火箭打造腾飞的“翅膀”——记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航天六院院长雷凡培今年5月16日下午2点多钟,在巍然屹立于秦岭群山中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着,一项将被载入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史册的重大试验即将开始。“点火!”随着命令发出,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发动机底部喷管喷出的桔红色烈焰交织成一条升腾的火龙,扑向山谷。被固定在试验台上的巨型火箭发动机,此刻仿佛猛然惊醒,不甘被缚,爆裂地振动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使群山为之战栗。这一幕,曾让许多第一次亲临现场的人感到心悸、心慌。此时,航天六院院长雷凡培正站在距试验台不远的观察室内,注视着试验,神情紧张,专注。对于雷凡培,这样的试验他参加了数十次,但他深知此次液氧/煤油发动机整机试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进展。作为此科研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巨大的压力和神圣的使命感让雷凡培此时此刻无法放松。数秒钟过去了,发动机按预定程序关机,控制间大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参数符合设计要求。试验成功了!现场人们欢呼着,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国新型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的首次成功。雷凡培匆匆来到试验台上灼热的发动机旁,不顾危险,仔细察看,发现发动机完好无损,这才放心了,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笑容。这时雷凡培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此次试验虽然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但后续的研制工作还有巨大的风险,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们。力保中国火箭动力的优势地位雷凡培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那时,O六七基地(航天六院前身)还在凤县的山沟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雷凡培对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技术如痴如醉,整天泡在研究室、守在火箭发动机旁,琢磨一份份图纸,“消化”一件件产品实物。他参与了多个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探幽索微甘之如饴,在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他主持研制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系列国内空白。雷凡培从一名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骨干成长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领域年轻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分页---]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的“心脏”,火箭腾飞的“翅膀”,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航天六院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我国各型号运载火箭的液体发动机均由该院提供,该院研制的常规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迄今为止发射成功率达100%,创下世界航天动力史上的奇迹。并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跻身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科技在不断进步,只有勇于超越已有的成果,才能站在技术的前沿。常规火箭发动机所使用的推进剂有毒,不利于环保,研制无毒、无污染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在重大航天工程上使用,是世界各航天大国梦寐以求的目标。要保持我国在航天动力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下一步航天发展需求,就必须紧跟这一大趋势,研制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雷凡培及他的同事们担负起了研制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动力之一——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这一神圣使命。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之一。当时,除了俄罗斯掌握这种新型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外,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对我国而言,这种发动机在原理、设计、工艺、材料方面都是全新的,能否在我国研制成功是否该大投入搞这项科研,当时在国内尚有争论。
  1996年“863”专家委员会决定开展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课题攻关,雷凡培与他的同事们确定技术方案,制定攻关计划,抱定“要搞就搞好,要搞就搞成”的思想,条件不具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设计、生产、试验人员的智慧,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攻克了设计、材料、加工、试验等难题,终于于1999年2月初成功地进行了关键课题的演示验证:涡轮泵——发生器联动试验,提前2年完成了“863”关键课题攻关。标志着我国是第2个基本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的国家。-主席在参观国家“863”计划航天成果展时,听了专家对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介绍后说:你们劳苦功高。2000年6月,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被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数次试验失利带来的巨大压力,终于在今年5月16日获得首次整机试验的0成功,使120号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工作实现了一次大跨越、大突破。
  为未来储备尖端技术从1999年起,雷凡培先后担任O六七基地主任、航天六院院长。生活条件的改善,职务的提升,并没有使他在科研上税意创新的精神有所改变,相反雷凡培感到肩上担子更沉重,他一直在思考我国航天发动机的长远发展战略,勾画着未来的蓝图。
  两年来,雷凡培与他的同事们始终瞄准世界航天动力高技术的前沿,狠抓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雷凡培深知,预研是研究院的生命,只有对国内、国际航天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才能选准预研的方向,拥有领先的技术。他告诫科研人员:“要有危机感,要与世界先进的航天液体动力公司比,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0年,雷凡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预研计划,在开展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同时,自筹资金开展15吨和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用于帮助火箭在高空中调整飞行方向。目前这两项预研项目进展顺利,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航天六院制定出了预先研究发展的规划,确定了近期、远期和重点跟踪的预先研究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有一批项目获得立项。同时,结合自身的技术储备及国内需求,雷凡培决定每年拿出数百万自筹资金开展预研工作。在预研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在管理上鼓励技术人员多创成果。目前全院有几十项预研课题同时开展。预研项目在数量和水平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大增强了研究院的发展后劲。勇于超越,不断创新,着眼未来,雷凡培将个人的理想与才智融入到航天六院群体的智慧中,融入到发展中国航天动力技术和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化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火箭的一次次腾飞无私奉献。
你可能对下列名人会感兴趣
渭南市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