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陕西 > 渭南市 > 旅游景区

杨震校书堂遗址

杨震校书堂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校书堂又名草堂、三鳢堂,其遗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豫灵镇董社村皂角坡附近。

  董社村南有塬,古称皇天塬、龙望塬。其地南依秦岭余脉,北瞰滔滔黄河,四周环塬,中凹如盆,古时常积水成湖,故称湖地。《后汉书。杨震传》载:关西夫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即指此地。

  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人曾藏书于龙望塬,后失其所。至东汉时,杨震父、汉靖节先生杨宝不应朝廷征召,在华阴隐居授徒,致力于经学的研究。一天晚上,他梦见先祖杨伯桥对他说:"所藏书为某处,今尔子为名儒,启而行之,此其时也。"天明,杨宝就命杨震依梦中先祖所指之地去搜求,果得一石函,其中所藏经书皆蝌蚪文字,且磨灭难认。于是,杨震就在此地构一草堂,校勘经书,堂也就命名为校书堂。

  伴随千年间星移斗转,春秋交递,校书堂旋兴旋废,多次被移为寺庙,至明代时还留有遗迹。古《阌乡县志》载,明正统年间进士黄谏作《重修校书堂记》中云:"昔关西夫子杨伯起筑堂于湖城县西四十里,名之日校书堂,至今千百年,是堂颓圮已久,而遗迹尚存,过者咸为起敬。国朝置阕乡县于湖城,迨八十年,尹斯邑者,莫此是念。正统辛酉(公元l441)春,东莱刘君梓尹于斯,视其遗迹,为之慨然,屡于新之。以寒烟草莽之中,而未暇也。乙丑,乃谋于教谕松兹、田琼辈,于黉宫之后建堂三大间,亦拟其名日校书,盖于邦人景仰于此而不忘也。"杨震构堂校书后,从学者如市。相传曾有鹳雀衔三鳢鱼飞落讲堂前,学馆主持人取鱼向杨震祝贺说:"蛇鳢者,卿大夫服饰之象征也,数为三者,取法三台也,先生至此升矣。"杨震出仕辅政,鹳雀衔鱼的祥兆一时传为佳话,当地人便把校书堂又称为三鳢堂。

  乾隆十二年(公元l747)阌乡县令梁溥又对堂进行了改建重修,并作《重构三鳢堂记》以记修缮事。古《阕乡县心志》记述:"三鳢堂一名草堂,在县西四十里皇天塬北,即校书堂也,杨震寓此,筑以校书。唐改为寺,以僧主其香火,明成化末,犹有僧守,后废。国朝乾隆十二年,知县梁溥访其故址,于华严寺后得明嘉靖间遗碑,只存关西夫子杨伯起校书处数字,余皆漫漶不可识,因复构堂为文记之。"史书记述,在校书堂附近,还有杨震居住时留下的井堂和阿对泉遗址。井堂在校书堂北,杨震亲手而构。唐时曾改为开元寺,后为水淹没。明嘉靖年间河崩,人们曾在遗址处挖出许多五彩斑澜的石子,还发现了王右军所书的一块石碑。阿对泉因是杨震家童阿对所开而得名,史书记其与龙望塬上玉娘、马趵两汪清泉同为一流,水面面积很大,可供数千学子饮用及灌溉农田,故泉在当时较有名,被记入史志。唐代有个叫吴融的人,客居阌乡时,曾住在阿对泉畔,并写诗抒怀,其中有:"五陵年少如相问,阿对泉头一布衣"句。

  时隔千余年,讲堂、井堂、阿对泉皆随着历史的变迁化为云烟,新时代的龙望塬人已没有几个能指出它们当年存在的具体位置,也没有几个能道出它们的来历原委,唯有关西夫子杨震的美名依然脍炙人口,千秋传颂。李春魁有《三鳢书屋》诗:

  乱水流花绕旧居,不知岁月几乘除。

  道旁摩洗残碑读,疑是当年蝌蚪书。

  唐胡曾亦有《校书堂》诗: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明正德间获廷试第一的杨慎为杨震后裔,亦有《校书堂》诗一首:

  碧玉岩前是故乡,路旁遥指校书堂。

  今来带剑骑征马,羞向关中道姓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你可能对下列旅游景区会感兴趣
渭南市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