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采衡
民国23年10月,杨采衡被留下坚持闽中地区游击战争。其间,成为闽中游击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任闽中工农武装游击队支队参谋长,开辟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与游击队政委刘突军等一起,遵照上级指示,转移到莆田、永泰交界山区开展游击战。成功完成何庄桥伏击战,俘虏8名国民党宪兵,打掉1部运钞车,缴获现款200余万元;袭击福(州)厦(门)公路莆仙交界地段长岭国民党驻军一个排,缴获步枪18支。游击队时而声东击西,时而神秘化装出击,变化多端,神出鬼没,使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当局散布的所谓“闽中红军已被肃清”的谎言。
民国26年8月,杨采衡作为中共闽中工委代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协议。闽中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独立大队,杨采衡任副大队长。民国27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制造“泉州事件”,谋杀独立大队大队长刘突军,游击队被包围缴械。面对突发事件,杨采衡临危不惧,率领全体指战员进行针锋相对斗争,迫使对方归还武器。同年5月,杨采衡率闽中红军游击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编入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军事教官、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教育科科长、特务团参谋长。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二师抗大八分校训练处处长。杨采衡为建设初期新四军的参谋工作和培养革命干部作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杨采衡曾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训练大队大队长,第三野战军第二纵队教导团团长,第十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南下服务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采衡先后任福建省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后勤部训练处处长、军区司令部战史室抗日战史组组长。1962年,转业到国家地质部,历任地质部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水文局副局长并兼任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文革”中受到冲击,他在逆境中对党忠心耿耿,坚持原则,刚直不阿,表现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精神。1977年,任水文局顾问。1978年,他主编纪念周恩来诗集《万束心花》,发行8000余册。1979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搜集整理军史资料60余万字。杨采衡喜爱作诗和书法,常以洛滨(老兵的谐音)的笔名写作品,发表于报刊。1980年,为了让更多部队老兵发挥余热,杨采衡主编出版《老战士诗文集》3辑,计80多万字,受到部队老战士的普遍欢迎。1982年后,应福建闽中党史界邀请,不辞辛劳,回到当年曾经战斗过的闽中、闽东山区十几个县,搜集回忆撰写党史资料10多万字,为地方党史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史料。离休后,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教育,担任北京市东城区帽儿胡同小学、福建连江县丹阳镇小学和福安县城关小学校外辅导员,每年自费购书分别赠送各所学校,并主动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杨采衡还经常关心家乡文化事业发展。芷溪文化活动站建立时,购买新书200余册,予以相赠。晚年他还时刻想着老区人民,积极为老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1989年10月,杨采衡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光荣称号。
1996年10月,在北京逝世。
来源: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下一名人:陈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