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佑
据《正顺庙碑记》载,谢佑"少年游剑浦(今福建南平),谒南平第一状元黄裳。谢佑拜黄裳为师。"黄裳,剑浦人,字冕仲、号紫玄翁。他小年时就常常表现出胸有大志,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郡城的谯门突然遭雷击,黄裳写诗道:"风雷昨夜破枯枝,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教头角入亨衢。"元丰五年,黄裳参加科举。他的对策文章为宋神宗看中钦点为状元。谢佑师从黄裳,自然获益匪浅;尤其是黄裳"喜读道学玄秘之书,自号紫玄翁",(《福建历代文武状元》)对谢佑影响很大。
元丰五年,谢佑随黄裳守泉南(今泉州、南安)三年,为泉南地方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好事。元丰八年,谢佑因政绩卓著,被遣迁建州(今建瓯)任职。相传,他在去建州上任途经水晶洄时,遇到到一位得道高人,留他居住三天,授传给他金符玉册。谢佑到建州后,又拜萨真人为师,修行学道。元佑二年(1087年),谢佑功成羽化。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谢佑保境安民的故事:有一次,有一伙土匪要到尾历抢劫。谢佑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拦住土匪的去路。匪徒粗暴地推开他。可是,他却笑着对土匪说:"你们赶了许多路,也饿了,不如在我这儿吃过饭再上路。"土匪一听说有酒有肉,可以饱食一餐,就答应了。当他们酒足饭饱后,才发觉中了毒,这伙罪大恶极的土匪就这样毙了命。乡民们感激谢佑护国佑民有功,自发建祠奉祀;并且请求丞相李纲上表朝廷,为谢佑请功。朝廷敕封谢佑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赐"正顺庙"额。
绍定六年(1233年) 七月,三元、梅列乡民在沙溪河西岸建成 "正顺庙"。"正顺庙"座北朝南,属道教建筑,布局有点象北方的四合院,为封闭式宫庙。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式,梁架按宋代通行的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式建筑法。庙宇第一层东西两间各立一匹木雕神马。第二层中央供奉"递符"神像,两边分别是"神荼"和"郁垒",西梢间神龛供"土地爷",东梢间供的是"韩信将军"。第三层东梢奉祀十二位夫人像,西梢是罗成祖神位,正中须弥座上敞轿高坐的就是"日月盈光大帝广惠将军显烈尊王",也就是谢佑将军。咸淳十年(1274年),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佑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
乡民崇敬谢佑,把他当作地方的保护神供奉。自建庙以来,四方乡民逢年过节必到庙里焚香朝拜。每年还举办迎神活动。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开始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迎神(谢佑)活动日(民国10年(1921年)改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全乡绕境迎神,按户焚香,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列西村民有一个沿袭至今的习俗,就是每逢端午节,初五前的龙舟下水,必须先到"正顺庙"前,龙舟头向宫庙,全体水手举桨朝拜。等到农历十三日龙舟抬上岸边,也要到"正顺庙"前四拜,以示对谢佑的尊敬。?
"正顺庙"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三明市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结构建筑的庙宇。1984年,"正顺庙"的山门进行重建。新建的山门取名"鲤园",因为列西状似鲤鱼,而庙址在鱼嘴处,故名"鲤园"。"正顺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民间众多的图腾信仰中,三明一带有一位在神谱中找不到名份的神,那就是由人而成神的中村白水人谢佑。农历三月初七是谢佑的生日,每年这一天列西村都要迎谢佑公。村民集体出动,打着彩旗,用鸾轿抬着谢佑的神像游遍全村,各家各户会在家门前路口设供,点烛烧香焚纸,以保全家一年安康,农事风调雨顺谷物丰收。这种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在当地还流传着许许多有关谢佑的传说。
传说谢佑随黄裳镇守泉州三年,练就了一身武功,并在异人的传授下学会了仙术。黄家有两个长工,一姓刘二姓张。当杨八妹南征之时带队路过谢佑家,又渴又饿。谢佑拿出一个小锡壶给将士们倒茶,壶里的茶水倒不完。他又叫两长工到菜园里采茄子、青菜,采了又长采不尽。蒸了一小笼米饭,够所有的将士吃。后来,谢佑帮杨八妹征讨南蛮,保卫三元时屡建奇功,所以,当时的宋皇封谢佑为"显烈尊王"。
而在列西还流传着谢佑显灵的故事。从前列西养鸭子的人很多,都雇小孩看。有一天,一个小孩放的鸭被狐狸叼走一只,他怕回家被主人打,坐在正顺庙前害怕地哭。这时来了一位白眉老人,问明原由后笑着说:"我看你放的鸭子没有少,你再数数。"小孩再一数,果然一只不少。原来是老人悄悄用泥巴捏了一只鸭子,这老人就是已成为神的谢佑。奇怪的是,从此人们养的鸭群里,总有一只非常瘦小的,那就是传说中谢佑用泥巴捏的,长不大。
传说无据可考,却表明了人们对谢佑这由人变成的神之崇敬之情。列西传说谢佑是在一棵大树下坐化成仙的,而在谢佑的故乡中村乡白水村则传说他是焚化升天成仙的。
与列西不同的是,白水村迎谢佑的日子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在此期间,村里人从六月初九斋戒,直到六月十三早上结束才开斋。
农历六月十一日,当我来到谢佑的出生地中村乡白水村,在探访白水村正顺庙的文化渊源时,领略了这种独特的民俗。与列西纯粹将谢佑视为神不同,从白水村谢氏后人的言谈举止中,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先祖谢佑的缅怀之情来完成这每年一度的民事活动的,他们为自己是谢佑的后人而自豪。据了解,海拔高达900多米的白水村是中村乡最小的一个行政村,下辖一个自然村小前村。村里的人口仅有240多人,其中谢姓占百分之九十五。在村中的谢氏祠堂,可从中领略到谢氏作为大族在白水村显赫的声威。据白水村谢氏族谱记载,谢佑是大宋英宗年间(1064--1068)生于白水村。1073年间回到谢氏入闽始祖元大公居住地--邵武禾平,拜黄裳为师,接受启蒙教育。也就是说,谢佑在白水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清秀的山水无疑给了谢佑灵气,为他后来从人转变为神提供了精神的家园。
谢佑是由真人演化为神的,传说和历史的交织,使他的生平充满了许多的谜团。比方说他坐化的方式以及坐化的年龄。在以往的史料里谢佑一直是以一成年男子的身份出现在各种传说中的,这一点谢氏族谱里也有记载,并说配金氏夫人为妻。但据三明市博物馆刘晓迎先生最新的考证成果,谢佑当年师从黄裳到泉州三年是以书僮的身份,后遇见奇人学些道家炼丹奇门八卦之术,因此,他回到列西并坐化时年龄不过15岁左右。如此看来,年少的谢佑根本不可能如族谱所说的娶金氏夫人为妻。
在此无意考据史料与传说的真伪,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谢佑在列西生活时一定有着超凡的表现才会在死后让乡民们追思,并享尽皇家的恩宠,也才能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的。自南宋以来,由于朝廷的敕封,谢佑的神名日渐显赫,先后被封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日月盈光大帝"等封号,并赐予庙额"正顺"。最辉煌的时候,在闽西北一带,伴随谢氏子孙播衍各地,在沙县、永安、尤溪、南平、顺昌、将乐、漳平、德化等地均建起了规模不等的"正顺庙"。其中最早的正顺庙当属历西(今列西)村的"正顺庙",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由朝廷赐"正顺"庙额。绍定癸已六年(1233年)七月已末日,罗成祖舍基建庙,迄今已有772年历史,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据史料及谢氏族谱记载,在南宋其间,另还建有两座正顺庙:一是白水村的正顺庙;二是谢氏族人迁居永安贡川的正顺庙。巧合的是,这三个始建年代最早的正顺庙,也是现今保存完好的三座正顺庙。
白水村的正顺庙与列西的正顺庙相比规模小得多,其始建的年代也无据可考,但其作为谢佑故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价值显然是不容忽略的。原来谢佑的神像已被人窃走,现存的谢佑神像是成于民国乙丑年,为了保护祖先神像不被窃走,平常都是由村人放在隐秘之处保存的,只有到了六月十二迎谢佑的日子才将神像请出。
白水村正顺庙规模虽然很小,但从谢氏后人提及谢佑自豪的表情,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小小的正顺庙的重视,它除了可以让谢氏后人缅怀先人功绩之外,还是村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聚集场所,在此交流信息和休闲。站在居于高处的正顺庙,小小的白水村可以尽收眼底,而当年年少的谢佑在此玩耍时,他想到过自己会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人们供奉的神么?忽然就想起村人提及的白水村一名的来历。
据说,白水村原来不叫白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村民一个重要的农耕习俗,就是在每年梧桐树开化的时节浸谷种,开始新一年五谷丰登的期盼。一年又一年,到了这一年,不知何因梧桐树没有开花,不懂得按时浸种的人们错过了时节。于是,这一年村中所有的田里,全是一汪汪清白之水。或是为了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于是,先祖们就将村名改为白水。
白水村的村民现在当然不必像先祖一样看梧桐树开花来浸种,也不用担心收成,因植被丰富水源充足,这里的田地年年都能为白水村的谢氏子孙呈上他们心满意足的丰收年景。而在海拔高达1507米的莲花峰山脚下的正顺庙,则在一年又一年地演绎着古老的传说交织出的民俗事相。村里的老人自豪地对我说,以前列西村迎谢佑,那厅头都要让白水村的谢佑了孙来坐,白水村的人没到,谁也不敢去坐,现在没有了。老人话让我品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是一种古老民风消失的遗憾?这让我想起这样的一句传言,梅列人真叮咚(方言是脑袋不清楚,糊涂的意思),给我白水迎祖公。
人物评价
北宋时期,在尾历(今梅列区列西)有一个少年,用泥土塑两尊泥人,供奉在案桌。一尊泥人是著名文学家、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的:"为张睢阳齿"的张巡。他崇拜这位唐开元年间的进士,为抗击叛军,率领濉阳(河南商丘)军民,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情况下,守城抗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另一尊泥人却是他自己。他激励自己要学张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下一名人:萧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