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福建 > 三明 > 名人

王连三

  王连三(1926~1986)
  王连三,清流县城关人,民国15年(1926)生。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自幼酷爱音乐,民国30年考入福建国立音专,先攻理论和作曲,后在德国籍大提琴教授曼哲克的指导下,用三年时间修完五年课程,成为大提琴主修班优秀毕业生之一。40年代任国立福建音专助教、台湾师范大学讲师、台湾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奏、香港电影制片厂音乐师、香港电台大提琴独奏家,常在台、港、江、浙、闽等地巡回演出,博得好评。1950年,在新中国召唤下,他放弃优厚待遇,以赤子之心,毅然回到大陆,先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演奏员并作曲和教学。1954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满腔热情投入祖国音乐事业。30多年来,他潜心大提琴的教学和作曲,培养了大批乐队演奏员和教师,编写大量教材和乐曲,是我国大提琴民族化最热诚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大提琴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连三数十年如一日,为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曲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他的著作《大提琴教学曲集》、《中国大提琴教材》、《随想练习曲》、《少年协奏曲》、《组歌》等22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50年代初,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盛大的文艺晚会上,他担任大提琴独奏,与蒋凤之、郭兰英等艺术家同台演出,交相辉映。起初,目睹一些剧团演奏的都是外国名曲,他深感不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终于创作了有鲜明福建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谣》,这是我国第一首以大提琴主奏、管弦乐队助奏的乐曲。这首乐曲于1952年在北京剧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日本丹羽正明先生在《读卖新闻》上评论;中国王连三先生的《采茶谣》的题材是以福建采茶歌为素材,在民谣的旋律反复出现之后,急速地出现华采乐段风味的部分而结束的,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使用亚洲的素材而以欧洲风格的曲式创作的这一倾向,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此曲随即传播到美国、德国、瑞士、日本、比利时等许多国家,并被列为我国音乐院校的必习曲谱。后来,他又根据港台生活中的见闻,创作了《风雨童年》组曲,写出了终日奔波于街头的“卖报童”、“擦皮鞋的孩子”以及因工伤失明而被赶出工厂的“盲女”和觉醒中的“童工行列”等十分感人的形象。他的15首大提琴练习曲在民族化表演技巧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在六七十年代,他下工厂、农村、部队,经过较长时间体验生活,写出了反映祖国建设的乐曲《创业颂》、《风景就数祖国好》。周总理逝世时,他满含悲痛写下了《永远的怀念》。
  -中,尽管他身心遭受到严重摧残,几乎扼杀了他的艺术生命,但是他对共产党的信念毫不动摇,终于在198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他身患绝症,仍然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坚持教学和改革,被评为优秀党员。即使在病榻上,他也没有停止过工作,为全国大提琴比赛抱病写下了《往事》和《相逢在北京》最后两首乐曲获1985年全国应征作品奖。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学院的改革和大提琴民族化问题。
  连三的作品在首都和全国许多城市都举行过专场演出,1981年5月18日,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王连三大提琴作品音乐会》,这样一个全部演奏中国大提琴作品的音乐会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举行,引起首都音乐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他病逝之后两个月,1986年6月26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大提琴学会还联合举办《著名大提琴艺术家王连三大提琴作品音乐会》的专场演出。王连三创作的可贵之处是对民族风格的探求和使专业演奏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不仅描绘一定的音乐形象,而且往往不借助其它乐器的协奏而单独发挥一件乐器的精湛技巧,在舞台上取得特殊的演奏效果。他在融汇中西手法、探寻大提琴创作、演奏的民族特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60年,日本老一辈大提琴家井上赖丰在日本首次演出《采茶谣》,受到热烈欢迎,日本评论界认为此曲“极好地运用了大提琴的技巧”,“演奏者把乐曲中仿中国笛声的乐段演奏得很美”,采用东方的素材使人们感到极大的喜悦。
你可能对下列名人会感兴趣
三明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