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后林村 | 隶属:大济镇 |
行政代码:350322108 | 代码前6位:350322 |
长途区号:0594 | 邮政编码:351100 |
车牌号码:闽B | 行政级别:村 |
后林村位于镇境南部,南邻龙华镇貂峰村,东接西南村,北靠三会村,西依东井村,东南部与龙华镇的灯塔、团结村接壤。境内多为丘陵地,东南部的佛光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246米),形成地抛势东南高,西及西北低的趋势。民国及民国以前,这里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群众生活穷苦。据族谱载:林姓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从大济村前面自然村迁入,以林姓的郡望号(俗称灯篮号)命名“瑶林”,后来改成“后林”流传至今。2014年,全村有耕地面积460亩,有林地1511亩,总户274户,1208人,其中男606人,女602人。外出经商或打工的有800人。设旧厝、新厝、油陇、宫兜、下新厝5个自然村,辖楼前、下厝、新厝、下新厝、宫兜、顶头、埕尾7个村民小组。 后林多为丘陵地带,有山地1000多亩,他们就以综合开发山地为主导,发展茶叶生产。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开山造茶,并建起2座电灌站,可喷灌茶园。进入80年代,全村茶叶发展到400亩,年产茶叶400担。并每年种植茶苗300万株,全县各地都纷纷来订购茶苗。至90年代后期,全村茶园面积拓展至500亩,并有4个用机械生产加工茶叶的茶厂,年产茶叶1000担,产值达120多万元。茶园都由专业户承包,村里集体经济丰厚,还给近200人採、制茶景业出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免交“三金”,由村公共积累支付,还发展公益事业。 1996年,把原土木结构的后林小学翻建,村里投资40万元,兴建一座600平方米混凝土结构三层的教学楼,校占地面积扩大到300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初起,在原有村道基础上,铺设水泥路。群众集资25万元,县拨款25万元,铺设从三会至后林村道长2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同时还延伸至龙华貂峰村的水泥路。 2011年,沈海高速复线经过我村,2014年12月正式通车,到福州只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改变了外界对我村地处偏僻的传统看法。 随着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较快提高,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全村有60%以上的村民盖新房,建筑面达1.8万平方米。群众间流传的顺口溜,过去(1949年前)的后林是:“后林、后林、有出无入”,意思是妇女嫁出易,娶进难,而现在是:“要想闲、去后林、有吃不用做,拉也拉不到”(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