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纲
李则纲早年在上海教学之余,积极从事新文学创作实践,先后发表《桃林野》、《霪雨》、《牧场》、《花朝》、《苦闷的樊须》、《从农村破产想到陶渊明》等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村民生凋蔽、满目疮痍的悲惨状况和对新社会到来的企盼,曾被称为“农民文学作家”。解放战争期间,李则纲与章伯钧、周新民、李相符等民盟中央负责人密切联系,积极掩护李湘若、李春舫等在国统区的革命活动。渡江战役前夕,应解放军皖西军区三分区负责人唐晓光的要求,曾派人绘制了一幅芜湖到瀂港沿江国民党驻军碉堡部署图,为渡江战役作出了贡献。
李则纲多年从事教育和历史研究工作,是安徽文博工作的开拓者。在主持安徽省抗战史料征集委员会(后改为省文献委员会)工作期间,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及时接收、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文书档案,编纂大批文献资料,开展了史料研究。民国22 年春,寿县朱家集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楚器,计700 余件,初存安庆安徽省图书馆,抗战时运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运往南京,存于中央博物院。解放前夕,李则纲深虑楚器将被运往台湾,于是前往南京筹划抢运回皖。当时时局混乱,交通瘫痪,李则纲得到当时-在宁的安徽省教育厅厅长何育甫的帮助,终于将这批文物分装40 大箱,于民国38 年元月完璧归皖。1950 年11 月,在他任皖南人民文物馆馆长时,组织该馆工作人员配合皖南土改工作队,在徽州、池州、宣城3 个专区,采集图书20 多万册,古物、字画数千件,并收集到一批太平天国、中国工农红军和闽、浙、赣苏区的革命文物。1951 年,他又安排人员随老区访问团前往皖南地区再次征集,发现了绩溪旺川太平军壁画,泾县的红军抗日先遣队副司令寻淮洲及新四军领导人项英、周子昆的遗骸(当年即移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1952 年,他再次派人深入大别山区和银屏山区,征集到不少红四方面军和新四军的革命文物以及民俗文物。1952 年在发掘春秋时期的蔡侯墓随葬文物中,他亲赴现场、坐阵指挥,为安徽省博物馆事业的筹建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1958 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而离开工作岗位,不久甄别平反。
李则纲著有《史学通论》、《始祖的诞生与图腾》、《革命大事年表》、《史学语丝》、《近代欧洲文艺》等。他在逆境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时3 年撰成50 多万字的《安徽历史述要》书稿,是安徽省一部完整的地方通史专著。
下一名人:吴芝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