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真寺
弃假寺初建于田村村北的天丛山。建寺初期非常简陋,香火不旺。汉代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遗下十八真经,即现存的十八部《佛名经》,香火始转旺盛。至唐,迁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铜锣窝(即今址),始改名为“契真寺”。寺自唐而来,几经沧桑,经历代修复、扩建,至民国初年有大小殿宇18座,占地9.85亩。
传说汉代有十八儒生投宿契假寺,及曙,寺物如故,而亡其人,唯遗佛经十八卷。以人数与经数皆为十八,遂名《十八罗汉经》。又因其有灵瑞之光又名《瑞经》。明朱多炬有《瑞经记》,清顺治十三年(1656)李元鼎撰《募建瑞阁疏》,康熙时黄汝铨《佛名经应祷记》、陆长春《香饮楼宾谈记》等对十八儒生遗经的传说均有详细记述。自寺藏《十八罗汉经》后契真寺的知名度逐渐增大,唐朝已成为江南名寺。
按传统,契真寺每年有两次佛事活动。一是农历六月初六的晒经盛会;二是农历八月初一的罗汉盛会。传说,唐末契真寺火灾,十八罗汉经飞入储潭,有直指使见舟底火光,命泅者得之。至今十八灵经仍存水火痕迹。晒经盛会即源于此。按传统习俗,凡参与晒经的信士,自六月初一起斋餐素食,主晒经日,先要沐浴更衣,焚香拜佛,寺僧举行盛大佛事。晒经时由十八僧人每人持真经一本,由藏经阁徐徐步入晒场,晒经场上由当地名士和善信十八人排成一行,每人手持一个檀香炉,肃立在晒经场,恭候僧人持经到来。其时鞭炮声隆、鼓乐齐鸣、念佛声、育经声响成一片。名经正面朝阳光曝晒,背面用檀香炉火熏陶,寺僧边涌经,一边翻晒名经,祈颂天下太平,名经永存。罗汉盛会是纪念罗汉菩萨遗留真经的盛大庙会。是日从早至夜,寺中佛事连绵、灯火通明、香烟燎绕、经声嘹亮,念佛声、古乐声、鞭炮声源源不断。江南各地香客云集,热闹非常。若逢三年一度的中秋灯会则更为隆重,远近香客及观灯游人络绎不绝,即观赏花灯,又进香拜佛。自八月初一至十五历时半个月的花灯节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它集田村民间的传统花灯、龙灯、云灯、狮象灯、麒麟灯、茶蓝灯等多种灯彩于一体,伴有踩高跷、扮故事、民间武术、古典戏剧、古乐队等舞台表演形式,展现街市的盛昌景象,这更增添了八月罗汉盛会节日光辉,令游人驻足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