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渔村
微山湖上的渔民,祖祖辈辈都是以船为家,靠舟楫之便。连家船,是他们生产和居住的两用船,船就是家,家就是船。大的二三丈有余,宛如楼台;小的不足七尺,恰似新柳。船上载着网、罱、罾、箔等渔具,载着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载了妻儿老小,载了鹅鸭狗猫。春夏秋冬,追赶着渔汛,在辽阔的湖面上拖一脉渔烟,驰南荡北,男人们成群结队驾舟捕鱼,妇女们则舱中飞梭织网,船驶哪里,家安哪里。黑夜降临,各连家船便按传统的组合方式——“帮”,相聚而泊。蓬帆错落,鳞次栉比,渔烟袅袅,人声嘈嘈,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渔村。
过去所谓的渔村是以船帮而分的,渔民船帮又是历史上以捕鱼工具的不同而自然分成的。湖上主要有三大帮:拉网捕鱼虾的大网船组成的船帮,称网帮。这个帮,船大网大,家大业大,在湖里称为富帮。下箔逮鱼的帮,称箔帮,又称枪帮。春、夏、秋三季下箔捕鱼,冬天封湖后,不能下箔,就靠鸭枪猎鸭糊口。湖里最穷苦的要算罱帮。他们唯一的家当,就是一条小船一把罱。成年累月,不停罱鱼,一天不罱,就没吃的。另外还有大船帮,货船帮等。各个船帮大小不一,小者十几条或几十条船,大者则上百条船。白天,他们一块捕鱼劳作,晚上,一起泊船晚炊。带有浓厚的游猎性质。地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渔民们世世代代漂泊水上,与风浪、贫穷搏斗,同冰凌、严寒抗争。解放前,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建国后,为了改善渔民的生活条件,从70年代初,国家多次拨巨款为渔民筑庄台,建房舍。昔日漂泊水上的渔民先后定居陆地。放眼湖上,无数岛屿,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或象巨轮锚泊,或象鸳鸯依偎,或似戏水天鹅,大小迥异,千姿百态。岛上,排排瓦房宽敞明亮,幢幢小楼临湖而起,门前屋后的小舟云集,象众星捧月。陆居的水上渔村,仍是出门见水,举步登舟,胜似江南水乡。怪不得人们把这样的渔村称为小瀛州,谓之神仙居住的地方。古代诗人曾有过美好向往:“林光村远近,楼影帆交加,疑是桃花源,参差出人家”,这里似乎真是诗中化出的现实。
如果去水上渔村旅游,定会乐而忘返。夜宿飘泊水上的渔村,湖上日出和日落的壮观景致,令人心旷神怡。清晨,太阳还没出来,东方的天空,那贴近湖面的地方,就泛起了绯红色的早霞。辽阔的大湖,也被这霞光染成了暗红色。一会儿,那天空的朝霞,越来越红,越浓,微山湖水也随着越来越亮,越来越鲜艳。黄昏,火红的太阳落进湖里,晚霞映红了水面。不久,西天桔红色的晚霞,将大湖染成了红色,极为壮丽。如遇清风徐来,排排波浪涌起,映照在浪尖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象燃烧着的火焰。夜晚,万家渔火撒满湖面,水中的渔火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极为动人。
在湖上,渔民的婚礼,极富情趣。它是渔村民俗的集中体现。若值丰收之时,年节之庆,为了抒发喜庆之情,几十条连家船,首尾相接,组成水上舞台,渔民们端起传统的乐器——端鼓,边唱边舞,时而一唱一合,时而一唱众合,时常通宵达旦。曲调粗犷、豪放、激越昂扬。
如果随运输船旅游,不仅能看到千帆云集、万物荟萃的微山湖港口码头,还能目睹南阳水镇,独山佳境,微山岛的雄姿,又能领略运河沿岸的风俗人情,欣赏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观,过拦湖二级大坝、韩庄节制闸,还能体会到人定胜天的自豪……渔民具有淳朴、诚实、热情好客的特点,远道而来的游人,无论认识与否,热情的渔家会邀请客人上船,烹调各味湖鲜,使游人大饱口福。如“糖醋四鼻鲤鱼”、“清炖鳜鱼”、“霸王别姬”、“宝塔虾”、“筒子鱼”、桔红色的螃蟹、刚出鸭锅的野鸭等,再佐以菱香美酒,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即使一顿便饭,也有炒鱼丝、烩鱼片、炖鱼块、清蒸鱼、虾仁汤等。莲子、菱角米、芡实米做成的粥,更是一家煮饭,十户飘香。
在渔村旅游,还能开心地赏玩。或端坐船头,垂钓湖中。或把空罐头瓶放在湖水中,残渣作饵,瞬时取出,可获许多长二三寸的小白鱼。若跟同渔民下箔、看箔、拿鱼、罱鱼、叉鱼、猎鸭,采莲、摘菱、打鸡头,更是其乐无穷,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