洸河
洸河在元明清三代,都曾作为引汶济运河道,并不断疏浚和加深。元朝在大汶河设闸截流,由洸河注入大运河。清咸丰《宁阳县志》载:“洸河即阐水,鲁之名川也。汶、洸分流处在古堽城稍东石濑之上。元时设坝置闸,遏汶由洸入济。”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调集民工一万多人疏浚洸河。这次修建,使它具备了航运能力,成为一条水上重要通道,为洸河沿岸的繁华兴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被官府设置为水上驿道。随着南北经贸往来的日益兴盛和文化的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诸如洸河垂钓、洸河夕照、洸河摆渡等独特的人文景观。明朝学士薛瑄曾赋诗《洸河晚涨》一首,盛赞洸河的醉人景色。诗曰:
车转阿香过远山,洸河一夕涨漫漫。
蛟龙出没苍茫里,鸥鸟浮沉杳霭间。
浩叹每思临逝水,雄才长忆挽狂澜。
龙门曾跃波千丈,会有风云出迅湍。
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导汶直达南旺,乃于洸口筑坝障汶,俾无南流,自是汶水不复通洸。
今之洸河,由堽城闸下南流,折而西南,经苏家楼村后,南流至伏山西,又至茂盛庄西,又至临邑村东,南过石桥经邢家庄西,西南流过吴家桥。桥北旧有闸,水西注柳泉,今东西二闸淤入土大半,西注之水不通。并西南流,过许家桥,越泗庄东,至歇马亭北入滋阳界。”(清光绪十三年续修《宁阳县志》)
据1994年版《宁阳县志·水利》载,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河堤年久失修,河床淤积严重排涝能力很低。1964年8月27日,大雨使沿河数公里积水严重,倒塌房屋40%以上,14万亩农作物受灾,4万多亩绝产。1965年11月,调集民工3万多人,加高培厚堤防,疏浚河槽,建造桥闸。但部分河段堤防缺口较多,河床树株丛生,未能按标准根治,汛期水涨,沿河部分村庄仍有水患。此后又在上游部分河段清淤筑堤,新建2座中型水库(月牙河水库、石集水库)和1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1973年、1980年两次治理,主要完成了原县造纸厂以东、以北两处溢流坝和自动翻板闸工程,在县城西北河段建有分水闸,河水经县城内流入宁阳沟。洸河几经治理,排水能力增强,减轻了洪涝灾害威胁,并对县境西部平原的回灌补源发挥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