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山公园
这里原是封建时代的东较场,即县里选拔武庠生到惠州去参-试的比武场所。光绪三十年废科举后,它便开始荒芜了,到了军阀割据时期,行人近于绝迹。这也是事出有因,据前人说,这个地方以前曾有一座大约建于宋代中叶的五谷神祠,不知什么时候坍毁了。而五谷神祠前却是处决罪犯的刑场,这就蒙上了一片肃杀的气氛;加之战乱,出现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之境况,行人止步,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在的广场东边原是下城西门的旧城基(雉堞无存),城基内有座规模宏大的崇报寺(今招待所所在地),据传建于唐宋年代,曾有和尚二、三百人,香火极盛。“五四”运动破除迷信,进步青年赶走了剩下的和尚,捣毁了神像,将寺里的田粮店业没收充作地方学校经费。以后,经过改建,曾经做过县政府。
到了1929年秋,驻县防军第四师师长张枚新(合浦县人)、县长张尔超(东莞县人),以及部分地方人士发起在东较场开辟中山公园,成立了筹备会,负责规划。从三方面筹集资金:一是请省政府拨款,二是税收附加,三是号召殷商富户捐献。随即平整土地,当年曾掘出无主骸骨一车之多(中有一具有姓名,是陈炯明的弟弟陈炯光的骸骨),将之合葬到一个义冢内(今公园厕所附近)。
接着按设计图施工,建成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各一个,设置了杠架、沙池、跑道,运动场西侧建了一个演讲台,东西两边开拓了行人道,路旁种上桉树、桐树、柳树及木棉花树等共二百余株。1929年至1930年间,在广场西边先后在原五谷祠旧址建起了中山纪念堂,在纪念堂南面的大门口不远处依次建起了民众教育馆、观稼亭,在纪念堂与民众教育馆之间稍靠西边挖有一口荷花池,横跨池上建一拱桥名叫三民桥。从三民桥西出,面向鸣凤亭,建起了一座三个拱的公园大门,上面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原是张尔超所书。在桥与园门之间及其邻近,设有由陈渭元女士捐赠的云母石凳20张,供游人憩息。就这样,中山公园算建成了。当时的附属设施也很少,到解放时,只在今灯光篮球场处有一竹棚搭的露天茶座,如此而已。
解放后,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砖木结构的中山纪念堂在解放初仍被用作会场及演出场地,但一来年久失修,二来设施及规模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在陆续建起了电影院、大礼堂之后,它被拆除改建起钢筋水泥结构的文化馆(后为图书馆)。观稼亭曾一度荒废,现在已在原址修复,面目一新。不过,现在的观稼亭已“名不符实”,站在亭上,已观不到“稼”了。可它却绝不寂寞,在这里可以天天见到穿着鲜艳衣裳的孩子们来这里“坐飞机”、“坐火车”,还有一群群青年男女来这里溜旱冰、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因为就在它的旁边的庄稼地上建起了青少年文化宫。由此紧靠南,今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大门朝东,大门内矗立着全国著名的阮啸仙烈士塑像,塑像后的大路直通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里有亭台,有水池,有假山,有草地,曲径清幽,柳条青翠,这已是园中之园了。现在它正在扩建中,将来的样子,一定更胜今天,到时定然会有人另文描述的。
前面提到的三民桥、荷花池,因实际上无水无花,已不成雅趣,今已填池拆桥,改成一段通衢大道。民众教育馆在解放后曾改为人民文化馆,充实了设备,新的文化馆建成后,这里又改为文化局办公地;不过,几经扩建,已不复是当年孤孤零零的小洋房了。
运动场经过了多次扩大和修整,完全改观。除了在北端新建了两个水泥地面的灯光篮球场外,南端扩大伸展了,残留的旧城基在解放后推平了。过去这里,大雨便成泽国,修了明渠涵洞之后,积雨成涝的情况已成历史。广场的最南处建起了大礼堂,西侧中段的演讲台已被比它宽广威武得多的新讲台所代替。广场的东北西三面砌上了笔直的水泥堂基,北、西两边还砌了石级,可供观众和游人坐看各项比赛活动。东西两侧的道路也不再是泥路,先是铺上柏油,今是平整的水泥路。路旁的桉树也分别换上了木麻黄、樟树和紫荆花树,又已浓荫蔽日。春暖花开时节,这一带一片绯红,与广场上如茵绿草相辉映,不由人不赞叹“风景这边独好”;还有昔日种下的红棉,不愧“英雄树”的称号,挺立于苍翠浓密的木麻黄上空,那朵朵鲜艳的红花,正盛开在万绿丛中。
看今天,想往昔,中山公园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它的巨变,又正是整个河源迅速发展的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可以期待,中山公园必将变得更加丰美!
门票
门票2元,纪念堂5元
景点位置
广西省梧州市万秀区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