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广德寺
广德寺,原名石佛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东川节度使杜济礼请克幽(无住)禅师来遂住持,开山阐教。寺大历年间名保唐寺。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六月,敕令大规模修建庙宇,赐名“禅林寺”,赐无住禅师紫衣,号“克幽禅师”,令颜真卿书寺匾额。德宗建中初,赐名“善济院”。贞元三年(787)克幽坐化圆寂,其徒原善为师装龛建塔。武宗会昌五年(845)诏令全国灭佛毁寺,“禅林寺”成瓦砾废墟。宣宗大中元年(847),克幽再传弟子法全募化重建。刺史王简重建“舍利塔”(俗名肉身塔)。昭宗天复三年(903)四月,敕赐“再兴禅林寺”名。
五代寺制大体仍旧。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敕赐寺名为“广利禅寺”,又赐“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今存寺内)。哲宗元佑年间,开始改建“舍利塔”,安岳县知县赵嗣业撰有塔记并书篆。徽宗崇宁二年(1103)赐克幽(无住)禅师谥号“慈应大师”,塔名“善济”。当年正月初八塔落成(即今善济塔),遂州转运判官谢瑾撰有《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月,敕赐克幽禅师为“圆觉慧应慈感大师”。淳熙元年(1174),敕令尚书省参知政事四川宣抚使郑闻到寺建圣旨坊,竖刻碑文于山中(即今之宋代九龙碑),上镌有唐宋七次敕封的年代。
元代战争不休,殿阁局部遭到毁损。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开始重建,至宣德年间历六十余年而寺庙规模初备。英宗正统至宪宗成化年间扩建。成化年间,于圆觉桥北建金刚殿(即今哼哈殿),壮列八字山门,又于金刚殿和天王阁之间建翼形之“圣旨坊”(即今圣旨坊),东西作二亭以护碑志。至此,广德寺成现今格局。武宗正德八年(1513)赐名“广德寺”。明代的广德寺,僧众千余,寺宇宏伟,甲于西蜀,主领川、滇、黔三省三百余山。明末战乱纷纷,寺庙毁坏,僧人无存。
清康熙时外省僧众来遂定居,重新培修扩建。佛教的临济正宗、曹洞宗、临济岔派各占殿堂一部分,形成三堂共管广德寺的局面。各堂自置田产,自建庙宇,以师传徒,各自继承。东法堂于百子殿侧建藏经楼,上法堂于三官殿上建佛顶阁,西法堂于大悲阁前建玉佛殿。
民国年间,三堂仍旧,但寺中殿宇常充作驻军营房。
1951年土地改革后,寺庙被征收。嗣后,区公所、学校、医院等单位相继驻入寺内。1983年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广德寺移交文物部门管理使用。1985年11月,遂宁市委、市府落实宗教政策,以遂府通(1985)02号通告,公布其为开放寺庙。1988年5月,市文物管理所搬出,将广德寺移交给广德寺管理委员会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