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贵州 > 黔南州 > 名人

陈靖

  陈靖 (1918~2002),苗族, 1918 年,出生在瓮安县草塘镇陈家湾村的一个家里。1935年,参加红军。长征时期:在“战斗剧社”(二方面军),从事飞行鼓动工作;在“工农剧团”(四方面军) 从事音乐、舞蹈工作;在“人民剧社”(中央机关)从事戏剧工作。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中任 指导员、教导员,文工团长、摄影科长、宣传科长、团主任,政委等职。解放战争中,任炮 兵师、旅政治部主任、特种兵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在防空军、空军学校和部队,任政治部主任,并从事科研与历史撰写工作。
  陈靖是著名作家。曾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 际关系学院名誉教授、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中国苗族文学、文史研究会、江苏省作家协 会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副会长等。其作品有:小说与电影剧本《金沙江畔》,电影《原 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 情深》,大型话剧《贺龙前传》,诗集《枪剑风云录》,散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等等。离休 后,进行百万字的长征系列创作,《重走长征路书简集》、《重走长征路集叶》、《寻根溯源录》 和《诗言史》等。
  1935年冬,贺龙、任弼时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瓮安草塘时,他参加了红军。陈靖到了红军部队,先是一名司号员。随后,红二方面军在贵阳附近召开一次祝捷联欢晚会,战友们让陈靖表演节目,他唱了一首经改编后的山歌: 走了一山又一山, 肚皮走扁腿走酸。 刀山火海难不倒, 不见红军心不甘! 他的歌声赢得了战士们的热烈喝彩。这时正站在人丛中观看演出的贺龙同志 兴高采烈地喊到:“好啊,把这娃儿拉出来,送到宣传队去!”就这样,陈靖就开始了他的军旅宣传队员的生涯。 红军宣传队的生活,紧张又艰苦,长征中几乎每天都在赶路。每天在部队出发之前,宣传队员们得背上一捆写好的宣传标语,赶到先头,沿途散发张贴,下午还要参加后卫团搞“收容”,常常是夜幕已降,才能赶到本队宿营,从前卫到 后卫的一路上,每个宣传队员除了要书写数以百计的标语,还要进行一至三次的 宣传鼓动工作。他们的鼓动棚往往就设在山头、险路或渡口上,部队到了,便开 始吹拉弹唱。部队宿营之后,他们还要布置召开群众大会,扩大红军。待到战士 们进入梦乡,他们才又开始编写第二天用的标语。陈靖的《过大雪山》、《玉龙山》、 《摸敌堡》、《打骑兵》以及《十二月长征》、《排歌连唱》、《散歌对唱》等 等,都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生活和战斗的艰苦征程。这些不仅可以成为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也可以视为人的力量的真实展现。
  陈靖的诗歌都是以民歌体的形式出现,有腔有韵,质朴简练,因此极易流传, 在红军翻越义登山雪峰时,有三位同志在半昏迷中听到了陈靖的鼓动诗,浑身立 刻增添了力量,挣扎着站起来,一口气上了山顶。红二方面军一路前进,占领修 文,在抢渡鸭池河时,将尾追千里的国民党军李觉部甩在对岸。陈靖一时兴奋, 作了一首《鸭池河畔》:“远看像条索,近看鸭池河。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 要过要过就要过,李觉送行蛮不错。你在对岸站岗哨,我在这里洗个脚!”情景交融,表达了红军行动的神速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受到指战员们高度的称赞。 这首战地好诗在红军中广为传播,以至一些老将军在全国解放后都还记忆犹新。 陈靖的诗之所以能受到红军战士的喜爱,与这种战斗号角式的内容及易唱易记的 艺术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陈靖在随军长征中,入云南,过金沙江,他们甩开了尾追而来的十万敌人。在长时间强行军中,陈靖和宣传队员们,每天都在赶路。陈靖在长征中得到 了锻炼。不仅增强了他的革命意志,也磨炼了他的表演宣传才能。他入伍前只上 过二年小学,凭着这点文化基础和艺术天才,他在演出宣传活动中可以现编现唱,这锻炼了他的创作能力;而一路书写宣传标语,使他的书法也大有长进。他后来 能够成为一位红军作家,考其源头,正得益于这段红军宣传员的经历。 1936 年10 月,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南胜利会师。此时陈靖所在 的二方面军宣传队,已组建“战斗剧社,陈靖入了党,在观看四方面军“工农剧社”、 特别是中央红军“人民剧社”的演出中,陈靖眼界大开。受贺老总之命,他同“战 斗剧社”的演员们一起来到延安,在中央-们身边,接受人民剧社的培训。其 间陈靖自编自演的才能为“人民剧社”社长、红军中的“女才子”危拱之看重,不仅 鼓励他为革命创作,同时将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本字典赠送给陈靖,帮助他提 高文化水平。陈靖在那儿学会了记日记,并将他在红军时期编唱的山歌、创作的 长征诗,一一记录下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靖所在的剧社改名为“挺进剧社”,陈靖担任了社长。剧社随八路军一二0 师渡过黄河,挺进敌后。他们先到雁北,不久进入平西,创建 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夜战斗在抗日疆场。抗战胜利,陈靖调至炮兵部队担任政 治工作,参加了解放张家口及石家庄的著名战役,与同志们一道,迎来了全国解 放。 新中国成立后,陈靖先后担任过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政治部主任、军委高级 防空学校政治部主任、空军部队昆明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以及南京军区炮兵部队顾 问等职。建国初期,他即以长征为题材,在《人民文学》发表了长征组诗《枪剑 风云录》,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及《金沙江畔》。这两部作品在50年代产生了较大影响,被中国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出版的《十年来 的中国文学》一书称之为“长征亲历者的作品”,“描写了那震动世界的伟大历程 中的一个片断”,“有朴质简练的长处”。这些著作为陈靖赢得了声誉。他被吸收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红军作家。 十年浩劫期间,在极左之风刮得愈来愈来盛的时刻,他既不盲从,又不安, 公然批评林彪提出的文艺创作应当“三结合”的指示,要求他的改正的部队创作 人员掌握“想、新、创”三个原则,打破框框,不要墨守成规。别人一股脑儿在 提倡“大写十三年”、“三写英雄人物”,他却说:“宁可写凡人小事,因小见 大 跃进”的虚假文学,不喜欢“-”的电影和戏剧。从1977年到1978 年两年间,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作品,总计不下40 万字。这些诗、文、戏剧,无一不以革命历 史为题材。他决心用他的笔,热情地描写和歌颂被“-”一伙诬蔑贬低得一 无是处的“老作家”,他如实地记录了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革命先烈与日 月同辉功勋,决心为他们树碑立传。这充分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红军作 家的党性和气节。他的《贺龙一生纪略》等作品不仅仅是一般地为贺龙恢复名誉, 而是站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艺术形象的高度上来处理这一题材的,他力图在 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中,把贺龙作为一个投身革命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来展示出 他的战斗、前进的历程,从而提示出中国革命的本质力量。这种认识,使得陈靖 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的阶段,而两集大型话剧《贺龙前传》则是一个显著的标 志。 此后数年内,陈靖全家他公开宣传自己宁愿读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不 喜欢“陈靖惨遭林彪在空军中的死党破孩,陈靖从不认“罪”,坚持斗争,在长 时间批斗、关押后,被发配到桂北山区鹿寨监督劳动。直至林彪自我0后,他才被解除督管,回到了昆明。粉碎“-”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陈靖 连续出版了多幕话剧《贺龙前传》及散文集《往事情深》、诗词集《诗言史》等 著作。
  1986 年,陈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重走长征路。虽然受到一些同 事甚至老战友的劝阻,他却得到组织上及徐向前、-、成均、李赤然等老同 志及家人们的支持。是年9 月,陈靖以接近古稀之年的高龄,携妻带子,沿着三 个方面军的五条长征路线开始了这次重征。1988 年春天,时逢他70 岁生日,他 5 们来到了海拔4700 米的札浪大雪山下。陈靖谢绝了同志们的拦阻,坚持拄着拐 杖,领头爬山。他说:“上得去算我胜利,上不去的话,死了就算。同过去牺牲 在这大雪山上的战友们一样,你们就地从简,将我埋葬在大雪山上!”他怀着满 腔豪情,咬紧牙关,凭着一瓶氧气,终于爬上了雪山之巅。是夜,在宿营地,陈 靖写下了这首《采桑子·生日登山》:“莫道古稀举步难,走横断山,登横断山, 札浪雪峰朝顶攀。 越上四千七百米,环视长天,饱览长天,人生几回得此观。” 陈靖胜利了。他成了“七万里重征第一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 一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这一壮举堪称“空前绝后”,体现出苗家优秀儿女坚忍 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红军革命到底的战士本色。 “万里跋涉寻常事,一生都在征途中”。2002 年11 月,陈靖同志不幸因病 去世,可他那终身为了人类进步事业而不畏艰难险阻、行走不停的动人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陈靖生命不息、跋涉不止的精神,正鼓舞着无数后来者, 踏着他的足迹,在新世纪的征途上继续前进。
你可能对下列名人会感兴趣
黔南州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