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西镇 | 隶属:通海县 |
行政代码:530423104 | 代码前6位:530423 |
长途区号:0877 | 邮政编码:652700 |
车牌号码:云F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4.87万人 | 人口密度:259人/km2 |
辖区面积:188平方公里 |
河西镇位于通海西部,东邻四街乡,南连九街乡,西北接峨山县、玉溪市,东北与江川接界。河西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是全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至2002年底全镇总户数15012户,总人口48679人,人占居全县第三位。瞎15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其中有3个回族村委会,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两个是彝族村委会。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810米——2400米之间),形成以红旗河为主的排灌水系,公路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土地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碤砂和花岗石,境内有通海最高的山峰螺峰山,有通海最大的水库甸基坝水库,有通海最长的河流红旗河,镇西南普应山麓的圆明寺为县内风景名胜,镇北的曲陀关,元、明、清时为重要关隘。河西镇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萝卜为主,工业除水泥厂外,主要以传统工艺手工业为主。总体而言,河西镇是一个山坝结合、民族杂居的农业大镇。河西镇人民政府驻地河西村委会,为原河西县治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河西城明代叫乡绅村,清代为县中区、第一区;民国时期为台山镇,后改称普应镇;建国后名城关镇,1956年11月通海、河西县和并后改称为西城镇,1983年为河西镇。明城化七年(1471年)以前名乡绅村时,住有本地世居的阿棘等民族106户,905人;中原流寓的汉族和元代落籍的蒙古族有306户,1080人。主要聚居在村的东北两方,既今东街、北街一带,西南两方只有少数独家小院,周围种竹成丛,那时全村有十分之六尚属田园,沟渠纵横,绿树浓郁。明成化七年,县治由休腊治所在地(今螺吉上村)迁来乡绅村,随县治同时迁来的阿棘富户180户,620人。此时县城共有646户,2605人。县治初迁来时,先在南北建二楼暂备守望,万历四十年(1612)以柏家龙潭(三眼井,以覆盖)为中心修筑椭圆形土城,因先有庐舍而后建城,故街道不甚整齐。明崇祯六年(1633)改建成石城,周围2。3华里,城墙高一丈余,厚数尺,雉数白,开四门,东门名朝阳,南门名迎熏,西门名聚奎,北门名拱极。清同治十三年(1874),城墙增高五尺余,并于城周围凿壕沟蓄水为卫。光绪初年,又加建四角炮阁。民国16年(1927)在城之四角增筑碉堡,以防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