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2)

追梦魂

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此后,女子戏班林立,称为绍兴女子文戏,简称女子文戏。女班所演剧目,多自绍剧、京剧移植,故又称文武女班、女子绍剧等。其时,为适应女子演唱而变[丝弦正调]为[四工调],演出于绍兴、宁波和上海。25年左右,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当时著名女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

民国31年(1942)起,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进行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进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调[尺调],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又创制了[弦下调],越剧唱腔逐渐形成多种流派。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剧团(称社教队)实行男女合演,编演《红灯记》、《桥头烽火》、《浙江潮》等现代戏。

上一页1/3下一页

热门推荐

长阳土家族民俗文化

白族刺绣服饰简介

古代关于描写星星的诗句

中国最大的火车站 南京南站占地70万平方米相当于98个足球场

苗族牯藏节

达斡尔族 曲棍球之乡 通向神灵的萨满

山东年画之乡杨家埠

最早的物流企业 走进旧时镖局

苗族还傩愿习俗

安阳文物古迹之最

河南灵宝函谷关

安徽枞阳岱鳌山

湖北大悟县民风民俗

湖北房县野人洞

冬天里东北农家的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