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 > 重庆 > 合川区 > 旅游景区

古圣寺

古圣寺
古圣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圣寺原名虎声寺,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 寺庙时,因掘得明隆庆年间"洪钟"、"残碣",更名古圣寺。清咸丰元年(1851年)再建。寺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山门、牛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善堂等,两边分设配殿及厢杂房十余间,呈复四合院布局,总占地3375平方米。寺内建筑雕梁画栋,屋顶飞檐起脊,雕工精美,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1939年7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决心从教育入手,挽救国家危亡,在此创办育才学校。陶行知亲任校长,设自然、社会、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7组,并聘请当时著名的专家学者,如翦伯赞、贺绿汀、郭沫若等到校任课,夏衍、田汉、阳翰笙、刘白羽、沙汀等名家先后到校讲演或作专题讲座。

  1940年9月22日,周恩来、邓颖超来到古圣寺看望育才学校师生并题词。周恩来的题词是:"一代胜一代";邓颖超的题词是:"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同时还捐赠学校400银元。学校学生以沦陷区难童为主,教育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大胆实施"生活教育",民主教学、生产生活劳动、勤工俭学溶为一体,使学生在"生活教育"0真知、长才干,为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抗日救国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1945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此开办农村青年干部见习班,1946年迁至红岩村。原寺牛王、观音殿为育才学校教室和读报室,两侧为办公室;大雄殿正中为礼堂,两侧为教室;余房为师生宿舍,邓颖超参观育才学校时曾在西厢房内留宿。陶行知住在距古圣寺右侧约200米远的"逸少斋"里。"逸少斋"是茅草房,约150平方米,是校长办公室兼会客室,周恩来、冯玉祥到育才学校参观时曾留宿这里。

  如今,这里风光秀丽,水陆交通便利,校址基本如旧,经过恢复、维修,成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育才学校是西南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实验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每年有数万名青少年及游客来此参观、考察、学习。 古圣寺位于合川草街镇古圣村凤凰山的古圣寺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草街古圣寺育才学校旧址,距合川市区30公里,濒临嘉陵江,是缙云山--钓鱼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嘉陵江小三峡片区内五大景区之一,为合川市和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直辖后成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的山门写有凤凰山几个字的石门建筑,他是石结构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平面呈八字形(面阔五间6.35米,通高9.55米)。山门造型美观,门上戏剧人物花纹雕刻精美,两侧书法灵动飘逸;门的两侧外围墙上还书有字径达1.8米的“忠、孝”二字,据传这是冯玉祥的手书。整个庙宇是由山门——牛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善堂以及两侧厢房构成,由低向高逐渐抬升。整个平面呈椭圆型。

  山门后的的这对石狮可不是一对普通的镇庙狮子,其实他是一对廊柱的基座,从这对狮子的大小大家就能够想象一下,当时这个庙宇的规模有多大了吧。右边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山门的后方左右分别写有“是”、“岸”两字,大家也一定很疑惑怎么没有“回”、“头”两字,其实这两字原来就在这对石狮的两侧,石狮身上的回廊柱子一直连接到上面的大殿——牛王殿。

  该殿间壁存有清代石碑7块,并摩刻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宣宗皇帝亲笔御书的“恩沛佛门”四大字。牛王殿左半部分在“文革”中被拆毁,仅存右半部分。育才学校当年在该殿设有教室两间,左右稍间、尽间为学校音乐、舞蹈组和医务室旧址。舞蹈组由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办;舞蹈组组建不久,即到重庆举办舞蹈音乐专场演出,轰动山城,陶先生对戴爱莲主任极力赞赏。戴爱莲不但带来了拉班舞谱,更带来了延安的秧歌舞。1945年春节,育才学校和附近的农民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广场上锣鼓喧天,戴主任领队扭起了陕北秧歌舞,从此秧歌舞扭遍了巴渝大地。音乐组的主任贺绿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是他的作品。音乐组的特修课有乐理(包括音乐史、作曲等),弹琴与视唱、练身与欣赏等。音乐组学生能够自己作曲、作歌、常常举办“音乐晚会” 演出钢琴、提琴和歌唱节目。现代著名的指挥家陈贻鑫就是这个小组的学生。

  旁边这个展厅是育才学校的医务室,医务室不但为育才师生服务,还积极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当时学校组织懂得医药常识的教师训练了一批学生到附近农民家里免费送医送药上门,尽可能为农民解除痛苦,从而和农民们建立感情,密切关系。在每个周二的下午,同学们都去走“亲戚”,做社会工作,运用“小先生制”的方法,为附近的工人、农民办识字班,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以此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识字班办得最多时曾经有四十余处,多达一千多人。屠公泽曾任育才学校校医。

  沿着台阶上去,大家所看到的这座大殿就是大雄殿了,大雄殿上的“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他是“爱满天下”的,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诺言。(插故事: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大雄殿正殿为当时育才学校的会客厅,左边是当时戏剧组的教室。戏剧组主任章泯,原名谢兴,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解放后回北京筹建北京电影学院,任中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当时戏剧组学生已经能够自编剧本、自己导演、自己作曲作词。在重庆、北碚等地演出过的话剧有《小主人》,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秧歌舞《农作舞》,《朱大嫂送鸡蛋》和《朱警察查户口》,演出过四川方言剧《啷咯办》,《抽壮丁》,表演唱《茶馆小调》,《古怪歌》、《王大娘补缸》等。除了为筹款卖票外,育才师生经常在学校附近为当地农民和煤矿工人义务演出,宣传抗日主张和民主革命真理。

  戏剧组楼上为育才学校校务主任方与严的寝室旧址。方与严,是安徽歙县人,他既是陶先生的老乡又是陶先生的学生(他曾在晓庄师范就读)。解放后被派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组工作,是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参加过开国大典,先后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和民族教育司副司长。

  右边这两间房间是当时的总务主任马侣贤的寝室兼办公室,他曾任晓庄小学校长,山海工学团团长等职务。后来到育才学校任校总务主任、副校长、校长;解放后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校长、上海行知中学校长、上海市北郊区副区长等职。

  天井里这棵罗汗松,据考证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建寺开始就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走过了无数不平凡日子。

  旁边这间教室是当时社会组的旧址,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同志幼年就曾在这间教室学习。社会组是育才学校学生人数最多、最大的一个组。社会组学生用白布绘制了两幅色彩鲜明的大型地图:一幅挂在教室左边,是中国抗日战争形势图。另一幅挂在教室的后边,是苏德战争形势图,图上插着各色小旗,由专人负责根据战争发展情况随时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地看清苏军与德军,八路军、国民党军与日伪军的作战区和战争形势。社会组还有三个学生负责把每天《新华日报》上刊登的重要新闻,用小黑板在地道的墙上公布出来。孙铭勋,廖意林曾先后担任社会组主任。

  绘画组当时的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陈烟桥先生。育才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素描纸,就用嘉乐纸代替。没有炭条,就用桑枝、枫枝装在铁盒子里烧焦代替,静物写生用的各种石膏模型,就在罐、盆、瓶、钵等物的外表上刷一层白粉来代替。绘画组还成立了“绘画研究会”,经常举行“星期画展”,出版过木刻集《幼苗》。

  上面的观音殿是育才学校的小礼堂及教师办公室所在地。这2扇根雕制作非常精美,有200多年历史了;虽然有所损坏,但是依旧显示出古朴的风味。

  在这座作为礼堂的大殿中,曾经悬挂着两条横幅。一曰:“觉悟性之启发,”一曰:“创造力之培养”。这其实也是陶先生教学思想的概括。他曾嘲讽那些只知读书的人为“读死书”。他说他的学校要培育的是他所说的“真人”即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就在前面那个演讲处他曾提出了每日四问:“你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你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你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你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就在这里他阐述了著名的《创造宣言》;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你可能对下列旅游景区会感兴趣
合川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