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家林村 | 隶属:羊流镇 |
行政代码:370982105 | 代码前6位:370982 |
长途区号:0538 | 邮政编码:271000 |
车牌号码:鲁J | 行政级别:村 |
王家林村坐落于新泰市,相邻西天井峪村,徐沙村,张家沙沟村,三洼村,天蓝水清,水美,山清水秀,英才辈出。村内企业:粉丝厂,路面砖厂,生物化工厂。主要农产品:草莓,葡萄柚,平菇,大芋头,水稻,香菜。村内资源:沸石,白云石,辉铜矿,铁矾土。 王家岭村文化历史 古墓群遗址 墓群位于羊流镇王家林村南农田。地处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北距村南群众住宅150米,靠近村南部群众住宅有小河一条。新泰至泰安老公路从村中穿过。墓区范围不详。 因村民在30×30米的范围内取土深达1-3米,发现两座竖穴棺椁墓坑,出土了铜剑、铜戈、铜矛及陶器。在被破坏的墓坑旁拣到陶盆、陶豆残片。盆沿:细沙灰陶,尖唇,平折沿,腹部下收,口沿以下饰凹弦纹。豆盘:细泥灰陶,浅盘,折腹。棺椁木被群众收集后放在院中,椁木为方形,形制规整,上有燕尾形榫。 独杆跷 独杆跷又叫“独脚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左右,由王氏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独创的,至第三代传人王兆杰时已日臻成熟,建国后已传至第六代。其道具为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即为独杆跷。其经典剧目为《刘海戏金蟾》。两人在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锣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艺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形象生动逼真,动作活泼诙谐,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又因其难度大、风险高,更加引人入胜,系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 据独杆跷第5代传人王宗禄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经济发达,民间杂耍汇集,高跷队十分普遍且高手如林,有些技艺高超的高跷艺人为显技艺,便用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赢得群众喝彩,王宗禄哥哥王宗和的老师王兆杰的老师,即是当时单跷跳台阶的出名人物。为保持和突出自己的这一绝技,便将高跷发展为单脚跷,后来又把绑在跷腿上的绳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单脚上下踩板进行表演,并将这一绝技传授给王家子弟——王兆杰,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独杆跷”。王兆杰又将单一表现技艺的“独杆跷”与流行乡里的小戏曲进行了融合,于是就有了“刘海戏金蟾”这一独杆跷的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其造型带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剧中两个人物分别是刘海和金蟾。金蟾道具为一绿色的-头罩,一条包住全身的绿色蟾衣。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独杆跷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诙谐幽默的动作。 因“独杆跷”属王家独创,世袭单传,王宗禄将这一独门绝技传给他儿子王安廷。由于第六代传人王安廷因生活原因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原有的“刘海戏金蟾”的道白已完全失传。现年73岁的独杆跷第五代传人王宗禄已不能上杆表演,他和其它几位老艺人一样,非常重视这门独门绝技的传承问题,他说:独杆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建和传承曾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绝技表演体系,现在看到的只是原来顶峰时期一小部分。目前,他和他的几位老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积极挖掘、抢救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一独门绝技。 独杆跷多在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场,既可随“故事队”大场面演出,也可小范围打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