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宣传鼓动抗日活动中。他连续创作20多首抗战歌曲,如《自由的号声》(金帆词)、《保卫华南》(欧阳山词)、《东江流动歌剧团团歌》(林悠如词)等,并在香港、广州指挥群众歌咏团演唱、播音、录音等。曾任香港华南音乐院院长。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牧歌》等一批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思乡曲》是《内蒙组曲》的一个乐章,其优雅委婉的旋律和表达的深情如泣如诉,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典范之作。民国28年(1939)底到重庆,曾任中华交响乐团独奏兼指挥,并在桂林、贵阳、长沙、重庆、昆明、成都等地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民国33年“湘桂战事”期间,他沿途为人民群众演奏,从不计较时间、地点、报酬,从而更加接近人民,也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的苦难。这一时期,他还创作有《西藏音诗》、《弦乐四重奏》、《雨后集》等作品。民国34年(1945),马任贵阳艺术馆馆长,曾创作《民主大合唱》(端木蕻良词》;次年去上海,发起成立上海音乐协会,任理事长;后去台湾,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并在台北、台中、台南举办了小提琴音乐会。民国36年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兼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同年创作《祖国大合唱》(金帆词),它的音乐主题来自陕北民间音乐,象征光明从陕北到来;次年创作《春天大合唱》(金帆词),为新中国欢呼、催生。1949年4月,与金仲华等一批爱国人士离香港到北平,任华北文工团副团长和燕京大学教授。7月,第一次文代会期间被选为全国文联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并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全国政治协0议和出席开国大典。
1951年,马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此后历任第二、三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繁忙的行政、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同时,还进行大量的创作和演奏活动。从1956年起,他每年都在各地举行音乐会,除西藏外,足迹遍及全国各省,是中国小提琴演奏家的一代宗师。他还曾到朝鲜前线和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出访苏联和东欧国家表演。1955年应邀担任第五届波兰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1958年应邀担任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国际比赛的评委及评委副主席。这一时期,他曾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创作配乐,作有钢琴曲《舞曲三首》、小提琴曲《春天舞曲》、《山歌》、《跳龙灯》、《跳元宵》等以及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淮河大合唱》(金帆词)和其它声乐作品。
马思聪的艺术创作道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都力求反映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在吸收欧洲音乐各种体裁和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上,他的创作具有开创和典范的意义。
1966年5月“0”开始后,马受到-,-于1967年1月离国,经香港到美国费城定居。在美期间从不放弃演奏和创作,先后6次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演出。在创作上,曾写出《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热碧亚之歌》、《阿美山歌》、小提琴独奏曲《阿美组曲》、《第三回旋曲》、《第四回旋曲》、《双小提琴协奏曲》。1967年至1987年他创作交响曲2部、协奏曲3部、管弦乐组4部、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9部、大合唱6部、歌曲30余首。1971年至1978年根据《聊斋》故事《晚霞》,创作了舞剧音乐《龙宫奇缘》(又名《晚霞》),分别被选在台湾和北京演出。
1985年2月,有关部门对马思聪的冤案作出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他接到通知后,自比“苏武牧羊19年”,极盼着早日能回国。晚年,他把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同胞的眷恋,凝聚在他1986年完成的最后一部巨著——歌剧《热碧亚》中。《晚霞》与歌剧《热碧亚》一起,成为他的艺术高峰。1987年5月20日,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于美国费城。
下一名人:彭士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