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河口乡 | 隶属:姚安县 |
行政代码:532325204 | 代码前6位:532325 |
长途区号:0878 | 邮政编码:675300 |
车牌号码:云E | 行政级别:乡 |
人口数量:约7700人 | 人口密度:45人/km2 |
辖区面积:171.66平方公里 |
大河口乡位于姚安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西与大理州祥云县普棚镇、东山乡交界,南与弥兴镇毗邻,北同官屯乡相接,属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两县(姚安县、祥云县)交界的边远贫困山区,是全州确定的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也是全县4个革命老区乡之一。全乡国土面积17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96亩,其中:水田5608亩,旱地8866亩,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蚕豆;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油菜等。境内高山起伏,河谷纵横(紫贝乌河、银厂河、格子河交汇于境内的渔泡江并入金沙江),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5.7℃,历年平均降雨量794.1毫米,无霜区229--248天,属高山河谷气候,天宽地窄,早晚温差较大。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全乡丰富的资源,自然资源有林地219286.5亩,有麂子、獐子、石蚌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兰花、当归、半夏、独叶草等野生植物资源,还有彝族民俗芦笙舞、羊皮舞等特色文化资源,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宗祠、杨氏宗祠、麂子吊桥共3处。 全乡辖大栎树、涟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乐、蒿子箐6个村委会,有69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378户7539人,主要居住着彝、汉、白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880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4.7%。全乡现有完小4所,村小2所,有小学教师53人,小学在校学生348人。建有乡级卫生院一所,占地面积1711.5平方米,医疗设备齐全,全院共有5名在职工作人员,开设防疫、妇幼、内外、妇儿等科室,为全乡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综合0。乡党委下辖7个党总支,3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61名,占全乡总人口的6.1%。 大河口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西工委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及其从事活动的地区之一,是东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河口乡人民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领导下,踊跃参加革命斗争竭尽全力为革命斗争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牺牲,作出了贡献。1948年12月开始,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部署下,大河口乡大栎树董嘴子、银厂河、麂子小村等地方建立了以反抗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为特征的农抗组织,很多当地群众参加了革命活动。1949年7月4日,经中共滇西工委批准,各地有关干部在大河口乡大白者乐大庙开会,宣布成立东山乡人民政府。7月下旬,凯行、杨有理在大河口乡麂子大庙召开会议,颁发了东山区正、副主席委任状。1959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八支队进驻姚安县城,举行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姚安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初,在大河口乡秧田冲召开会议,宣布撤消东山区人民政府。(原东山区人民政府成立遗址大白者乐大村大庙改建为大河口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河口乡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基础建设,培植支柱产业,长源河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大河口乡党委、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稳乡、三产强乡、生态富乡、和谐兴乡”的目标,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抓经济促发展,抓民生保稳定,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259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万元,同比增长11.9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488元,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2950亩,粮食总产量491.1万千克,人均有粮651千克,群众收逐步提高,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