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皞
少有的名门望族
据康熙《潜江县志·人物列传》(以下简称《县志》)记载,李之皞的曾祖父李銮是明政德年间家贫而立志读书取仕佼佼者。他为了寻找一僻静之处读书,居然想到了将离他家不远荒废了多年的马伏波将军祠进行清扫整修作为读书处,一方面以示对先贤的敬仰祀俸,另一方面面对东汉的开国大将军马援潜心苦读,以求其开恩护佑子孙平安,功德0。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銮虽然最终只是以岁贡身份入国子监求学而没有入仕,但他仰慕先贤潜心苦读的精神潜移默化激励后世奋发读书,博取功名绵延不绝。
《县志》载,李之皞的祖父李崇信,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后,被授丰县(今江苏丰县)知县。因在知县岗位上勤政爱民,颇受民众爱戴,后擢升陕西汉中府丞(前面有传记),在他离任七十多年后,当地缙绅耆老仍请求巡视丰县的御使刘寅为其重建祠堂祭祀。
李之皞的父亲李鸣,聪颖早慧,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二十岁不到时就中了举人,且名列第二,虽然后来他考进士历经九次均以落榜而告终,但朝廷还是认可了他的才干,后被授西乡(今陕西西乡县)县令,一般中进士者最初大多也只授七品知县之类的官职。《县志》载,他在知县岗位上政绩卓越,直至“奏最入觐”,即作为最优秀的知县,受到皇上的接见。
李之皞的大弟李之洵,举人,任通城(今湖北通城县)训导;李之皞的长子李庚,清初岁贡,授蕲水(今湖北蕲春县)训导。《县志》载,“会贼犯蕲,设伏于浠水上,贼宵遁”,即李庚组织指挥抗贼有功,受过抚军的嘉奖;次子李焕,被授无极(今河北无极县)知县;侄子(李之洵之子)李贶(kuàng),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在康熙年间先后任过柘城(今河南柘城县)、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知县。李之皞长孙李世乾,“风流儒雅,惜四十而卒”;次孙李世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
正是这种崇文厚德的良好家风,成就了皇上喜欢、民众爱戴的一代名宦李之皞。
谦逊的对答出道
《县志》载,李之皞“生而早慧,复得庭授,故所为制举业卓然名家”,即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过人,加之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因而他在万历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人时,所写出的时论答卷就像是一位久经世事磨砺的名家。万历十七年(1589)他赴南京(明朝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分别在皇都北京和留都南京两地设会试考场)参加会试而夺得第一名。这就是《县志》所言:李之皞“万历乙酉登贤书,己丑魁南宫”。
万历二十年(1592),皇上召集中榜进士举行廷试(亦称殿试),会试第一名的李之皞本可借此机会对皇上-献媚一番,高谈阔论献治国安邦之良策来展示自己的才干,博得龙心大悦而首肯重用,但他在参加廷试时策论结束后,皇上问他日后愿任何职时,他却十分谦逊地说:“臣不幸有犬马疾,幼郁于聪,惧负驱策,请得旧业自矢”。(《县志》载)即李之皞说,我从小就如狗马一样野惯了,身体又不好,脑袋瓜子也不灵活,干不了大事,请皇上批准我去从事我的旧业教书吧。皇上恩准了他的选择,即授宣州(今安徽宣州市)教授(七品)。
一位“魁南宫”的新科进士面对皇上的封官之问如此谦逊,这的确是亘古未有。这也是从古至今潜江民风淳朴,民众憨厚笃实的遗风所在。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说的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寒窗苦读的目的无不是为了读书当官,出人头地。学业优异的李之皞此时已是大明王朝仕子中的顶尖人才,却不想去当官而要去当教书匠,让人匪夷所思,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受其祖父李崇信和父亲李鸣当官为民而不迷恋官职和淡泊名利思想的影响。
李崇信在丰县知县岗位上勤政为民干了近十年,好不容易荣升汉中府丞,他却致仁归里,闭门科子了。李鸣熬到四十多岁才授了西乡县令,当省州将他评为县令最优秀者皇上要觐见时,他听说儿子李之皞会试“魁南宫”,即辞官“驰归里门矣”。古今中外当官者只有看淡了官职、官位,看透了官场,他才能凭良心、才智去扎扎实实为地方、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和好事。否则一心只想到升官发财的-,他们必然时时处处唯上、唯官,去干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而捞取升迁的资本,奔竞于官场之中。
卓越的建功立业
李之皞对答皇上说自己“有犬马疾,幼郁于聪,惧负驱策”,看上去颇有几分书呆子气,实际上他是一位睿智而又富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他总结了自家几代人读书奔波仕途的经验,结合自己在入仕之前当老师的体会,运用于宣州教授岗位之上,无论是管理州县教谕、老师,还是教授学生读史论经、作文应考等等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得到了知府、州县的普遍赞誉,三年之后,李之皞擢升南京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是官办最高学府,明朝有北京、南京两处学府。明朝国子监的博士既是精通古今史事和四书五经的大学问家,也是学府的一职官,品级一般是六品或从六品。由此看来李之皞不是他入道时谦逊地说自己脑瓜子不好使之儒生,不愧为“魁南宫”的出类拔萃之人才。不久,李之皞又擢南京国子监监丞,其官位是仅次于国子监祭酒的二号人物。
这时,经人举荐万历帝发现李之皞不仅仅是只会教书育人的教书匠,还发现他处事缜密,管事有方,且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于是皇上调他任南京户部主事。此时,李之皞这位户部主事的官职虽然只是六品,但却给他安排了一个十分难办的差事,即“督扬州钞关”,也就是要他去督办催收扬州的关税。
扬州从隋唐开始就是鱼米两熟、走盐贩丝、商贾云集的富饶之地,也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之地,更是官商结党、豪强劣绅勾结、各种势力范围难以摆平之地。李之皞“督扬州钞关”时间大约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左右。这时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病入膏肓末期,北面的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已受编不受调,并对京师虎视眈眈;各省不满朝政腐败、苛政的兵变、民变不断发生;朝廷财政支出浩大,年年亏空,工商业主及民众的税赋不断增加。万历二十五年(1597)刑部侍郎吕坤曾上疏“催科繁重,人民将悉成寇仇”;万历二十七年(1509)湖广的沙市、黄州的民众为驱逐税监官而发生民变;万历三十年(1602),云南腾越(冲)人民-苛税,烧死税监官张安民。这时李之皞到扬州督税其风险和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有一种不惧艰险知难而进的精神。他到达扬州后严肃税关风纪,确保公平纳税,同时诚挚谦和地游走于豪强富商之间,与其交友,并用他当教书先生练就的口才宣讲大明税律,很快完成了上峰交办的督税任务。
李之皞由于督税有功,很快就迁升南(京)户部郎中(正五品)。他被任户部郎中不久,万历三十四年(1606),四川发生了土藩反叛之乱,这时经人举荐,皇上马上下旨将李之皞调任四川兵备副使(亦称兵备道)去参与平乱。《县志》对李之皞这段时间的任职有一处记载“任兵备道”(副使),而有一处却记载任使布政司“参政”。如果是任参政应该是从三品,如果是副使应该是正四品。从“传记”及他最后的官级是四品来看,应当任的是兵备副使。
当时四川西部地区“巢猓出没”(巢,即鸟及蜂、蚁等的窠;猓,一种长臂猿类动物,亦称猓然。巢猓,即明清政府对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聚众-政府人员的贬称)。李之皞受命后即率“建昌六卫出蜀西徼(yāo,拦截),阻大渡河”,并亲临前线,“坐邛雅间遥制”。他一边“壁垒改观”,形成出兵剿灭的高压态势,一边对“巢猓”首领采取“申明奖赏”,招降纳叛之策。并亲自到杀气腾腾、森严壁垒的“巢猓”老窠(kē)“宣朝廷威德”,劝其改邪纳降。当他进山去谈判时,“大帅负橐鞬(tuójiàn,橐鞬,即马上装弓箭的袋子)郊迎”,山旁“蛮落率丑类伏道路左”,李之皞毫无惧色,大义凛然之举及诚挚的招降游说之言,使“巢猓”心悦诚服,表示愿止戈休战,从此解决了建昌民众多年的兵祸战乱之苦。
爱民的超常举措
李之皞在建昌的这场平乱之中没按常规去兵戎相见,而采取的劝降和谈之策,这充分表现了他审时度势的应变能力,运筹帷幄的军事统领才能,也凸现了他爱民如子的为官之道。《孙子兵法》开篇就说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世界几千年的战乱史诏告世人,无论是民族之战还是国内之战,战争最终的结果都是生灵涂炭,民众遭殃,两败俱伤,遇矛盾不战而和谈解决争端是对民众最大的爱,将士和民众都只是统治集团征战中随时牺牲的一颗棋子。他作为封建王朝的军政大员,手握重兵而能以“中庸”之道去和谈,这就是一种超常的爱民之举。他的睿智之举免除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而是免除了成百上千的老父母丧子、弱妻儿丧夫失父之痛。
李之皞更超常的爱民之举是他在任南户部郎中时。明朝的户部职责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民政部之和,主要是为朝廷征税纳粮,管钱拨款。《县志》记载,当时南(京)户部差他到陕西去“征诸路粮至陪京(即南京)”。这次征粮户部要求各地老百姓将粮食要集中交到指定的太仓(即国库),既不支付相应的运输费用,还要求“曝之三,汰之三而后纳”。他下到州县进行督征皇粮的过程中,发现州县纳粮的百姓对此策怨声载道,州县的-对要求百姓舍近求远去交粮也颇有微词。于是他大胆地-户部,提出“农得改输便廒(áo,粮库)”,即州县可增设一些简易的收粮仓库,粮农可就近交粮,粮农自家仓储里是什么粮就交什么粮,没必要“曝晒三日,整理三次”后再入国库的建议,并被采纳。李之皞如此爱民之举,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桑梓造百世之利”。虽然他的征粮之策管不了百世,但朝廷的粮税高官,能如此体恤百姓,当然会得到百姓的爱戴。
李之皞不仅爱护为朝廷交税纳粮的百姓,也眷恋家乡人民。万历三十二年(1604),潜江时任知县潘之祥对县儒学进行了重新修建,工程竣工后,潘知县代表家乡父老乡亲想请他作碑记,李之皞没有丝毫推辞,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欣然提笔写下了《儒学碑记》一文。甘鹏云先生所编纂的《潜江贞石记》(1936年雕印本)卷四收录了碑记原文。碑记从潜江旧属荆州,明嘉靖年间改属安陆府(即承天府)的历史沿革起笔,接着叙述了修建儒学是为了“尊崇圣道,教育贤才”并介绍了诸位先贤修建潜江儒学的历史,随后详细地记述了新落成儒学布局和殿堂亭阁名称,主要建有“名伦堂”“敬一亭”“启圣祠”“乡贤名宦祠”等,最后告诫诸学子要不忘圣恩,发奋学习。
古人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李之皞勤政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己心的为官之德行,值得今人认真反思和学习。
下一名人:王广明